中國科學院
English
ARP系統
內網系統
首頁
單位概況
單位簡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成立于2001年4月,是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云南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烏魯木齊天文站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等兩臺一所兩站整合而成。 國家天文臺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集天文學基礎前沿研究、天文技術方法創新應用、地基與空間重大天文觀測裝置建造運行、國家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應用和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等“四位一體”的、世界一流水平的綜合性國家天文研究機構,引領中國天文事業實現新的跨越,為加快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應有貢獻,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做出中國貢獻。
【了解詳情 +】
臺長致辭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以下簡稱國家天文臺)成立于2001年4月,是適應國家基礎研究工作的需求,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中組建的由中國科學院天文領域原四臺三站一中心撤并整合而成的事業單位。國家天文臺融入了原北京天文臺,由總部及4個直屬單位組成,總部位于北京,直屬單位分別是云南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烏魯木齊天文站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同時,國家天文臺是我國天文領域的歸口單位,統籌安排我國天文學科發展布局,統籌管理大中型觀測設備運行和基地運行,統一組織承擔國家級大科學工程建設項目,負責科研工作的宏觀協調和指導,統籌優化資源和人員配置。
現任領導
臺 長:
常 進
黨委書記、副臺長:
汪洪巖
副臺長:
劉繼峰
趙公博
紀委書記:
歐 云
副臺長(兼):
趙長印
沈志強
白金明
宮雪非
王娜
歷任領導
黨的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
學位委員會
歷史沿革
大事記
直屬單位
云南天文臺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新疆天文臺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四類機構
中國科學院
天文大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
空間科學研究院
依托單位
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
監測與應用中心
中國科學院
南美天文研究中心
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學
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組織機構
科研部門
光學天文研究部
射電天文研究部
星系宇宙學研究部
太陽物理研究部
空間科學研究部
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
應用天文研究部
院重點實驗室
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
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
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
空間天文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計算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FAST重點實驗室
觀測臺站
興隆觀測基地
懷柔觀測基地
明安圖觀測基地
西藏天文觀測基地
中阿射電觀測基地
冷湖基地
密云觀測站
武清觀測站
紅柳峽觀測站
烏拉斯臺觀測站
慕士塔格觀測站
管理支撐部門
黨政綜合辦公室
科技計劃處
工程項目處
人事處
教育處
條件保障處
財務處
紀檢監督審計處
信息化與科學傳播中心
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
投資企業
北京天宇星投資有限
責任公司
科研成果
獲獎
論文
著作
專利
軟件著作權
人才隊伍
院士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中科院青促會會員
黨建群團
國際交流
概況
合作項目
工作動態
教育培養
教育動態
導師介紹
博士后流動站
科學傳播
工作動態
科普基地
科學傳播資源
信息公開
信息公開規定
信息公開指南
信息公開目錄
信息公開申請辦法
信息公開報告
信息公開聯系方式
首頁
單位概況
單位簡介
臺長致辭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黨的委員會
黨委
紀委
學術委員會
學位委員會
歷史沿革
大事記
直屬單位
四類機構
依托單位
組織機構
科研部門
光學天文研究部
射電天文研究部
星系宇宙學研究部
太陽物理研究部
空間科學研究部
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
應用天文研究部
院重點實驗室
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
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
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
空間天文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計算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FAST重點實驗室
觀測臺站
興隆觀測基地
懷柔觀測基地
明安圖觀測基地
西藏天文觀測基地
中阿射電觀測基地
冷湖基地
密云觀測站
武清觀測站
紅柳峽觀測站
烏拉斯臺觀測站
慕士塔格觀測站
管理支撐部門
投資企業
北京天宇星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科研成果
獲獎
論文
著作
專利
軟件著作權
人才隊伍
院士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中科院青促會會員
黨建群團
國際交流
概況
合作項目
工作動態
教育培養
教育動態
招生信息
學籍教務
培養評優
學位答辯
畢業就業
留學生
研究生會
導師介紹
博士生導師
碩士生導師
博士后流動站
科學傳播
工作動態
科普基地
科學傳播資源
科普文章
科普視頻
工具
信息公開
信息公開規定
信息公開指南
信息公開目錄
財政經費
信息公開申請辦法
在線申請-公民
在線申請-法人/其他組織
信息公開報告
信息公開聯系方式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圖片新聞
新聞動態
圖片新聞
科研動態
綜合新聞
通知公告
學術活動
招聘
招生
圖片新聞
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國家天文臺取得優異成績
2月28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 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持或參與取得的3項重要成果入選。國家天文臺入選的3項成果為: FAST捕獲世界最大快速射電暴樣本(國家天文臺主持完成)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揭示月球演化奧秘(國家天文臺共同主持完成) ,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國家天文臺參與并作出重要貢獻) ?!爸袊茖W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3 .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國家天文臺參與并作出重要貢獻) ?.
2月28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2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持或參與取得的3項重要成果入選。
國家天文臺入選的3項成果為:FAST捕獲世界最大快速射電暴樣本(國家天文臺主持完成),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揭示月球演化奧秘(國家天文臺共同主持完成),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國家天文臺參與并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活動由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程序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3個環節。2021年度,共推薦310項科學研究進展;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初選會議,從310項中遴選出30項進展進入終選;終選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有關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和項目負責人、原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及項目首席科學家等3500余位知名專家學者對30項候選科學進展進行網上投票,得票數排名前10位的最終當選。
圖1. FAST捕獲世界最大快速射電暴樣本(國家天文臺主持完成)
圖2. 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揭示月球演化奧秘(國家天文臺共同主持完成)
圖3.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國家天文臺參與并作出重要貢獻)
2022-02-28
【新聞聯播】新思想引領新征程 踔厲奮發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新的一年,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時代使命,力爭勇攀科技高峰、跑出創新加速度,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大動能。 新年伊始,位于貴州平塘大山深處的中國天眼FAST就傳來好消息,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截至目前,FAST新發現脈沖星約500顆,并在中性氫譜線測量星際磁場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22-01-19
中國天眼高質量開放運行 取得系列重要科學成果
中國天眼( FAST )自2020年1月11日通過國家驗收至今已近兩周年。兩年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按照“高水平管理和運行好這一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要求,在全力組織做好FAST高質量開放運行的同時,第一時間成立了FAST科學委員會、時間分配委員會和用戶委員會。為充分發揮FAST科學效能,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科學委員會圍繞FAST優勢科學目標,征集遴選了五個優先重大項目,組織全國優秀科研團隊,開展大團隊集中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右圖FAST-FermiLAT合作開展脈沖星觀測藝術想象圖, 《中國科學》 2021年第12期封面。
中國天眼(FAST)自2020年1月11日通過國家驗收至今已近兩周年。兩年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按照“高水平管理和運行好這一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要求,在全力組織做好FAST高質量開放運行的同時,第一時間成立了FAST科學委員會、時間分配委員會和用戶委員會,統籌規劃科學方向、遴選重大項目、制定數據開放政策、分配觀測時間等。為充分發揮FAST科學效能,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科學委員會圍繞FAST優勢科學目標,征集遴選了五個優先重大項目,組織全國優秀科研團隊,開展大團隊集中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21年3月31日,FAST正式向全球開放共享,向全球天文學家征集觀測申請,彰顯了中國科學家與國際科學界攜手合作的理念。此次征集收到來自不同國家共7216小時的觀測申請,最終14個國家(不含中國)的27份國際項目獲得批準,并于2021年8月啟動科學觀測。
FAST運行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年觀測時長超過5300小時,已遠超國際同行預期的工作效率,為FAST科學產出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截至目前,FAST共發現約500顆脈沖星,成為自其運行以來世界上發現脈沖星效率最高的設備。
2021年,依托FAST又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FAST中性氫譜線測量星際磁場取得重大進展。中性氫是宇宙中豐度最高的元素,廣泛存在于宇宙的不同時期,是不同尺度物質分布的最佳示蹤物之一。國家天文臺慶道沖、李菂領導的國際合作團隊采用原創的中性氫窄線自吸收方法,利用FAST首次獲得原恒星核包層中的高置信度的塞曼效應測量結果。發現星際介質從冷中性氣體到原恒星核具有連貫性的磁場結構,異于標準模型預測,為解決恒星形成三大經典問題之一的“磁通量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觀測證據。-該成果論文于北京時間2022年1月6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以封面文章形式正式發表。
獲得迄今最大快速射電暴爆發事件樣本,首次揭示快速射電暴的完整能譜及其雙峰結構??焖偕潆姳‵RB)是宇宙中最明亮射電爆發現象,起源未知,是天文學最新熱點。國家天文臺李菂、王培、朱煒瑋領導的國際合作團隊利用FAST對快速射電暴FRB121102進行觀測,在約50天內探測到1652次爆發事件,獲得迄今最大的快速射電暴爆發事件樣本,超過此前本領域所有文章發表的爆發事件總量,首次揭示了快速射電暴的完整能譜及其雙峰結構,成果論文于2021年10月1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志發表。FAST多科學目標巡天已經發現至少6例新FRB,正在為揭示這一宇宙中神秘現象的機制、推進這一天文學全新的領域做出獨特的貢獻。
“銀道面脈沖星快照巡天”項目持續發現毫秒脈沖星。發現脈沖星是國際大型射電望遠鏡觀測的主要科學目標之一。國家天文臺韓金林領導的FAST重大優先項目“銀道面脈沖星快照巡天”在不到兩年時間,累計觀測了約620個機時,完成了計劃搜尋天區的8%,截至目前該項目新發現279顆脈沖星,其中65個為毫秒脈沖星,在雙星系統中的有22顆。相關論文于2021年5月在國內學術期刊《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發表。國際著名學者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Manchester教授評價“發現這么多脈沖星令人印象深刻”,“發現如此眾多毫秒脈沖星,是一個顯著的成就”。該工作執行1年半所發現的脈沖星數已經超越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15年的搜尋結果。
開展多波段合作觀測,開啟脈沖星搜索新方向,并打開研究脈沖星電磁輻射機制的新途徑?;贔AST靈敏度國際領先的優勢,將FAST與高能波段的重要空間天文設施費米伽馬射線天文臺大視場望遠鏡(Fermi-LAT)相結合進行天地一體化協同和后隨觀測,具有產生重大科學突破的潛力。國家天文臺李菂、王培領導的國際合作團隊發現了多顆脈沖星,并開展了多波段觀測分析。相關成果于2021年12月在國內學術期刊《中國科學》上以封面及編輯點評文章形式發表。多波段合作觀測不僅開啟了FAST脈沖星搜索新方向,而且打開了研究脈沖星電磁輻射機制的新途徑,為研究中子星星族演化和探測引力波提供更多樣本。
基于超高靈敏度的明顯優勢,FAST已成為中低頻射電天文領域的觀天利器,未來將在快速射電暴起源與物理機制、中性氫宇宙研究、脈沖星搜尋與物理研究、脈沖星測時與低頻引力波探測等方向產出深化人類對宇宙認知的科學成果。
2021年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貴州時,專門聽取了FAST工作匯報,并視頻連線慰問現場工作人員。習總書記指出,中國天眼是觀天巨目、國之重器,實現了我國在前沿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原創突破??倳泴χ袊茖W院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親切關懷,體現了對科技自立自強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殷切期望。中國科學院將以更為開放的姿態向全球共享科學研究設施,為國際天文學界提供高水平的觀測平臺,促進天文研究國際合作,提升我國天文研究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用“中國智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推動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
《自然》雜志封面設計稿,呈現金牛座分子云天區的星際介質和磁場。曲線為普朗克衛星測量的磁場方向圖,本底星云來自赫歇爾空間望遠鏡拍攝的塵埃圖像。
左圖快速射電暴FRB 121102平均每小時爆發率的能量分布。在低能端90%探測完備性下測量到低于特征能量E0=4.8x1037erg開始出現爆發率下降,展現了復雜能量分布。右圖FAST觀測快速射電暴藝術想象圖,圖中脈沖來自FAST觀測FRB121102真實數據。圖片版權:國家天文臺
左圖PSR J0318+0253位置和積分脈沖輪廓。a)FAST一小時跟蹤觀測的射電波段積分輪廓;b)折疊Fermi-LAT累積9年數據所獲得的伽馬光子積分脈沖輪廓。右圖FAST-FermiLAT合作開展脈沖星觀測藝術想象圖,《中國科學》2021年第12期封面。
2022-01-06
國家天文臺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
值此辭舊迎新之際,國家天文臺黨政領導班子向全臺廣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職工、離退休老同志、青年學生、來訪學者,向關心、支持國家天文臺改革創新發展的各界人士致以最誠摯的問候和最美好的祝愿!
2021-12-31
青海冷湖將建設國際一流天文觀測基地
我國科學家發現青海冷湖賽什騰山是極佳的光學/紅外天文觀測臺址。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青海省科技廳、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簽署建設青海冷湖天文基地合作協議,推動MUST等多個天文望遠鏡項目盡快落地。青海冷湖是天文領域的戰略性稀缺資源,在這里建設天文觀測基地、承接國內外各類大科學裝置落戶,能夠充分發掘我國未來重大天文觀測設施的潛力,為我國光學天文、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等學科的未來發展提供重大機遇。青海省政府張黎副省長在講話中表示青海省將充分依托獨特資源稟賦,積極融入國家戰略,爭取更多國家天文科學裝置和國際領先觀測設施落戶青海,把青海冷湖打造成為國際一流光學天文研究的重要基地。
我國科學家發現青海冷湖賽什騰山是極佳的光學/紅外天文觀測臺址。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青海省科技廳、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簽署建設青海冷湖天文基地合作協議,推動MUST等多個天文望遠鏡項目盡快落地。
今年8月1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鄧李才研究團隊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志發表文章,基于連續3年的觀測數據,分析確認青海冷湖賽什騰山是極佳的光學/紅外天文觀測臺址,其多個指標與國際最佳天文臺址——夏威夷莫那卡亞峰和智利各天文臺相比基本持平。
青海冷湖是天文領域的戰略性稀缺資源,在這里建設天文觀測基地、承接國內外各類大科學裝置落戶,能夠充分發掘我國未來重大天文觀測設施的潛力,為我國光學天文、行星科學和深空探測等學科的未來發展提供重大機遇。
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的建設,也將有力推動青海融入國家科技戰略布局重大機遇,提升區域創新發展能力。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院士表示,協議的簽署既是各方共同推進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的具體行動,也是進一步深化中科院與青海省科技合作的一項重要舉措,將為促進青海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動力,為我國天文學和行星科學發展提供關鍵支撐。青海省政府張黎副省長在講話中表示青海省將充分依托獨特資源稟賦,積極融入國家戰略,爭取更多國家天文科學裝置和國際領先觀測設施落戶青海,把青海冷湖打造成為國際一流光學天文研究的重要基地。簽約方表示將在基地園區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建設等方面建立緊密合作機制,保障冷湖天文基地建設順利開展。
簽約儀式
專家論壇
發布會現場
2021-12-23
20億年前玄武巖進一步揭示月球演化奧秘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聯合國家天文臺在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證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為一類新的月海玄武巖,對著陸區巖漿年齡、源區性質給出全新的認識,月球最“年輕”玄武巖年齡為20億年,其晚期巖漿活動的源區并不富集放射性元素,并且月幔源區幾乎沒有水。相關成果分別于10月15日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一篇論文、10月1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三篇論文。
2021-10-20
中科院在FAST觀測基地舉行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和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系列活動
9月17日,中國科學院“筑夢天眼至誠報國”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系列活動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總部及“中國天眼” FAST觀測基地舉行。中科院副秘書長、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李和風,旗幟雜志社社長侯永峰,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書記徐楓等出席活動。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建設好基地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大國重器資源優勢,建設好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充分挖掘南仁東等新時代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建設好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傳承和踐行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9月17日,中國科學院“筑夢天眼 至誠報國”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系列活動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總部及“中國天眼”FAST觀測基地舉行。中科院副秘書長、直屬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李和風,旗幟雜志社社長侯永峰,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書記徐楓等出席活動。
在各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和科學家精神基地開展活動是中科院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顒又胁シ帕恕皶r代楷?!薄叭嗣窨茖W家”南仁東的感人事跡視頻和FAST宣傳片。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作《擦亮中國天眼的心路歷程》主題報告,講述FAST背后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FAST青年科研骨干代表共同朗誦詩歌《中國的天眼開了》,致敬南仁東。
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房自正、國家天文臺紀委書記歐云共同為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揭牌。黨員、青年骨干代表們還瞻仰了南仁東塑像并獻花,參觀了“筑夢天眼 至誠報國”主題展覽館以及南仁東先進事跡展覽館等。
李和風在講話中指出,中科院已建設21個黨員主題教育基地,正陸續建設一批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這些基地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FAST是國之重器,歷經22年艱辛漫長的選址建設過程,是“時代楷?!薄叭嗣窨茖W家”南仁東用實際行動筑夢天眼、至誠報國的生動詮釋。在這里建設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就是要充分依托這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充分利用大國重器獨特的科技創新和黨性教育資源,將基地打造成為中科院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愛國奮斗精神的有力陣地。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建設好基地的重要意義,充分利用大國重器資源優勢,建設好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充分挖掘南仁東等新時代科學家的感人事跡,建設好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傳承和踐行老一輩科學家精神,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促進全院科技工作者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對中科院提出的“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目標要求努力奮斗。
中科院直屬機關黨委、上海分院、昆明分院、國家天文臺有關負責人及黨員、青年骨干代表等參加活動,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副臺長汪洪巖主持活動。
活動現場
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揭牌
2021-09-18
國家天文臺在青海冷湖地區發現國際一流光學天文臺址
北京時間8月18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鄧李才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科學進展。在青海省地方政府支持下,研究團隊自2018年1月啟動青海冷湖地區的天文選址工作。研究團隊克服野外高海拔等重重困難,建成所有關鍵臺址參數的測量平臺,經過3年連續監測數據顯示,冷湖臺址的光學觀測條件比肩國際一流大型天文臺。這一發現為我國光學天文發展創造了重大機遇,也為國際光學天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戰略資源。
北京時間8月18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鄧李才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科學進展。在青海省地方政府支持下,研究團隊自2018年1月啟動青海冷湖地區的天文選址工作。研究團隊克服野外高海拔等重重困難,建成所有關鍵臺址參數的測量平臺,經過3年連續監測數據顯示,冷湖臺址的光學觀測條件比肩國際一流大型天文臺。這一發現為我國光學天文發展創造了重大機遇,也為國際光學天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戰略資源。
光學/紅外觀測臺址是極其寶貴的戰略性稀缺資源,目前國際公認的最佳臺址只有智利北部山區、美國夏威夷莫那卡亞峰及南極內陸冰穹地區。其中智利因擁有大面積極佳觀測臺址,將發展天文作為國策大力推動,使得全世界68%的地基光學/紅外、高頻射電天文觀測設施都坐落在智利,為智利贏得了前沿研究、尖端技術、社會經濟等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我國天文界長期高度重視光學天文選址工作,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部署在我國西部地區進行選址。2017年開始,國家天文臺鄧李才研究團隊利用在青海執行科研項目的機會,與謀求轉型發展的海西州冷湖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在海西州西部無人區開始臺址搜尋工作。冷湖地區日照豐沛、降水極低、夜空晴朗,歷史記錄的天氣條件非常良好。研究團隊通過對冷湖賽什騰山區的實地考察,依據沙塵垂向呈指數分布的特性,確定在山區4200米海拔標高點(賽什騰C區)進行定點選址。
2020年冬季賽什騰雪后的夕照,整個天文臺籠罩在落日余暉中,遠處是遼闊的柴達木盆地。供圖/鄧李才
選址團隊自2018年1月16日開始,正式對該地域的晴夜數量、晴夜背景亮度和氣象進行連續監測。2018年5月開始,團隊在海西州政府支持下通過直升機吊運,于賽什騰4200米標高監測點初步建成基礎設施。當時山區尚無道路可以通達監測地,選址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經歷生命考驗,人力背負各種儀器設施,攀登崇山峻嶺,建成了所有關鍵臺址參數的測量平臺并開始運行。為保障參數測量的連續性,團隊人員數十次冒險攀登,對設備進行升級和維護。在全體成員的努力下,團隊終于達成所有參數的95%連續覆蓋率,獲得了對賽什騰山光學/紅外觀測條件的結論性數據。為避免各種非科學因素對大型天文觀測設施選址產生干擾,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公正性,所有的原始數據在整個選址過程中實時公開。
截至2020年底,主要臺址監測數據累計達3個年度。選址團隊經過細致統計分析顯示,冷湖賽什騰山C區(4200米標高點)的視寧度中值為0.75角秒。這個參數與國際最佳臺址同期數據大致相同,全面優于其他臺址。同時,在紅外觀測條件上,對“物質起源”和“生命起源”等極端科學目標而言,最重要的臺址指標是可沉降水汽(PWV),冷湖賽什騰臺址是所有國際一流臺址中最為優越的。按可觀測時間和視寧度進行綜合量化分析,賽什騰山的品質優于青藏高原其它選址點,與夏威夷莫那卡亞峰和智利各天文臺相比,基本持平。
2020年12月20日,西華師范大學與國家天文臺合作的50BiN望遠鏡安裝完成后,進行了測試觀測。第一幅科學質量的圖像上恒星的半高全寬值為0.68角秒,而當時的視寧度測量值為0.60,完全吻合。這是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的初光,證實良好的自然視寧度可以在全開式圓頂內的望遠鏡上兌現。供圖/田才讓
冷湖國際一流臺址的發現打破了長期制約我國光學天文觀測發展的瓶頸,不僅為我國光學天文發展創造了重大機遇,特別是冷湖所在的地理經度區域內,尚屬世界大型光學望遠鏡的空白區,而天文觀測常常需要時域、空域的接力觀測,因此,也是國際光學天文發展的寶貴資源。
地處青海省海西州的冷湖鎮,地理上是中國的腹地,鎮區海拔僅2700米,距賽什騰山臺址80公里,可以建設可靠的后勤保障和科研基地。冷湖觀測基地作為未來的大型天文臺,具有良好的交通保障,區位優勢明顯。海西州政府提供的全面支持保證了選址工作及時啟動和穩定運行。2019年,青海省科技廳啟動一個重大專項支持多波段選址工作,光學選址是項目的四個研究課題之一。
2021年七夕的銀河拱門,拍攝于施工中的賽什騰C點,中國科技大學的2.5米巡天望遠鏡、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1米SONG望遠鏡、西華師范大學的50BiN雙筒望遠鏡、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1.8米和80厘米行星觀測望遠鏡均建于這個平臺。供圖/洪文瀚
為最大限度發揮好冷湖臺址的科學效益,中國科學院將與青海省政府聯合,一方面盡快對臺址資源進行保護,避免燈光、粉塵、震動等的影響;另一方面統一規劃和布局未來重大觀測設施的發展。中科院將與青海省一道,力促冷湖天文臺址的國際合作和開放,吸引國際領先的觀測設施落戶,使之成為國際光學天文研究的重要基地,使冷湖成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培育原創性科學成果的重要策源地。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711-z。
2021-08-19
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揭示參宿四致暗物理原因
北京時間8月5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布了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他們通過對從山東大學威海天文臺獲得的高分辨率近紅外光譜進行分析,揭示紅超巨星參宿四的神秘變暗是由于其表面出現恒星巨黑子造成,對這一廣受天文學家和公眾關注的現象提出了新的物理解釋。?參宿四又稱為獵戶座α星,是一顆位于獵戶座肩部的紅色恒星,它在夜空中異常明亮,肉眼清晰可見。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之間,參宿四出現了神秘變暗現象,吸引了全世界天文學家和公眾的關注與想象。對此,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提出幾種可能的解釋,如超新星爆發前演化階段、塵埃云的遮擋或恒星光球亮度的變化。
北京時間8月5日,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布了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他們通過對從山東大學威海天文臺獲得的高分辨率近紅外光譜進行分析,揭示紅超巨星參宿四的神秘變暗是由于其表面出現恒星巨黑子造成,對這一廣受天文學家和公眾關注的現象提出了新的物理解釋。
參宿四又稱為獵戶座α星,是一顆位于獵戶座肩部的紅色恒星,它在夜空中異常明亮,肉眼清晰可見。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之間,參宿四出現了神秘變暗現象,吸引了全世界天文學家和公眾的關注與想象。作為一顆呈現周期性和有時不規則光度變化的變星,這是參宿四近50年來被觀測到的最顯著的一次變暗現象。它變暗了約一個星等(亮度減弱2.5倍),在夜空中肉眼可辨。對此,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提出幾種可能的解釋,如超新星爆發前演化階段、塵埃云的遮擋或恒星光球亮度的變化。
研究人員從山東大學威海天文臺獲取了參宿四變暗過程的高分辨率近紅外光譜,并對其進行仔細分析,這些光譜涵蓋了參宿四變暗和回升后的不同階段。結果表明,當2020年1月31日參宿四亮度達到最低時,其有效溫度下降了至少170K,這導致了參宿四變暗。研究得到的溫度下降數值足以解釋參宿四的變暗現象。根據理論光譜計算結果,探測到的溫度下降可能是參宿四表面的巨黑子引起的。眾所周知,像參宿四這樣的紅超巨星表面存在黑子現象。這些黑子可能是對流流動或冷對流元引起的,它們被廣泛認為存在于紅超巨星中。
進行光譜分析時,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專門為紅超巨星開發的新方法。該方法基于高分辨率恒星光譜中TiO和CN分子線的強度及對溫度的高敏感度,可作為溫度的可靠指示器。除了有效溫度,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參宿四的化學成分和表面重力。
紅超巨星是宇宙中重元素增豐的主要貢獻者,這一發現也將有助于更好理解紅超巨星的性質。
來自山東大學和美國密蘇里大學的天文學家參與了此項研究。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5018-3。
2019年10月和2020年3月期間,參宿四(獵戶座α)變暗了2.5倍,是近幾十年來觀測到的最顯著的變暗現象。
2021-08-06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辦2021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
6月3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多功能廳隆重舉行了2021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黨委書記汪洪巖,紀委書記歐云,副臺長、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劉繼峰,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導師代表,畢業生及家長參加了典禮。值此中國共產黨100年華誕之際,大家共同見證了53名畢業生獲得學位,踏上人生新征程的莊嚴時刻。本次畢業典禮也邀請了2020屆本科生與研究生參加,彌補了受2020年突發的新冠疫情影響沒能參加畢業典禮同學的缺憾,令畢業生們感受到來自母校的關懷和牽掛。畢業典禮結束之后,導師和同學們一同合影留念,本次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正式結束。
6月3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多功能廳隆重舉行2021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黨委書記汪洪巖,紀委書記歐云,副臺長、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劉繼峰,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導師代表,畢業生及家長參加了典禮。值此中國共產黨100年華誕之際,大家共同見證了53名畢業生獲得學位踏上人生新征程的莊嚴時刻。
本次典禮也邀請了2020屆本科生與研究生參加,彌補受2020年突發新冠疫情影響沒能參加畢業典禮同學的缺憾,令畢業生們感受來自母校的關懷和牽掛。
奏唱國歌過后,畢業典禮正式開始,常進院士向順利完成學業的同學們表示熱烈祝賀,向培養和陪伴成長的老師們、親友們表示誠摯敬意!常進院士還提出三點期望:保持自我學習、保持團隊協作、保持理性思考。他提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力跑中,這一棒已經交到了你們手中,希望你們能跑出天文學更耀眼的成績?!?br/>
劉繼峰副臺長主持會議
常進臺長致辭
國臺研究員李菂教授作為導師代表發言。李菂教授從自己過往的經歷出發,教育同學們牢記仰望身邊的榜樣,不斷學習和進步,謹記理想的重要性,讓理想貫穿生活之中,使宇宙變得更有趣。博士畢業生代表王維揚以及本科畢業生代表陳智威發言,他們回顧了在母校的學習生活,感謝老師的細心指導,為他們在科研道路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他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博學篤志,格物明德“校訓的中所蘊含的科學家精神。
李菂研究員發言
常進院士為優秀畢業生代表陳智威、盧偉俊頒獎,劉繼峰副臺長宣讀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學位授予決定。
常進院士為優秀畢業生代表頒獎
莊嚴隆重的音樂聲響起,典禮正式進入學位授予儀式階段,導師們在主席臺上依次為畢業生頒發學位證書、扶正流蘇。劉繼峰副臺長表示:“你們作為天文人,應當站在時代的前端,放眼世界與未來,肩負起振興國家的使命,希望你們若干年后回首,能有比我們這代人更加精彩的故事?!?nbsp;
畢業典禮結束后,導師和同學們合影留念。
2021-07-02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查看更多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紫金山天文臺
上海天文臺
上??萍即髮W
國家天文臺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國家天文臺新疆天文臺
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天文學會
中國天文學會
上海天文學會
南京大學天文系
中科大天體物理中心
北京聯合天體物理中心
北京大學天文系
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
世界數據中心天文中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
AstroWeb天文網址大全
斯特拉斯堡數據中心(CDS)
天體物理數據中心(CADC)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
馬普天體物理研究所(MPA)
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
美國NASA/ADS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
美國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所
國際天文界地址人名檢索
SCI Journal list
國家科技部
國家科技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
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
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
中國科技網
中科院科學數據庫
中科院國際會議服務平臺
中科院超級計算中心
中央政府采購網
中國科學院繼續教育網
131美女高清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