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
English
ARP系統
內網系統
首頁
單位概況
單位簡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成立于2001年4月,是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云南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烏魯木齊天文站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等兩臺一所兩站整合而成。 國家天文臺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集天文學基礎前沿研究、天文技術方法創新應用、地基與空間重大天文觀測裝置建造運行、國家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應用和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等“四位一體”的、世界一流水平的綜合性國家天文研究機構,引領中國天文事業實現新的跨越,為加快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應有貢獻,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做出中國貢獻。
【了解詳情 +】
臺長致辭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以下簡稱國家天文臺)成立于2001年4月,是適應國家基礎研究工作的需求,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中組建的由中國科學院天文領域原四臺三站一中心撤并整合而成的事業單位。國家天文臺融入了原北京天文臺,由總部及4個直屬單位組成,總部位于北京,直屬單位分別是云南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烏魯木齊天文站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同時,國家天文臺是我國天文領域的歸口單位,統籌安排我國天文學科發展布局,統籌管理大中型觀測設備運行和基地運行,統一組織承擔國家級大科學工程建設項目,負責科研工作的宏觀協調和指導,統籌優化資源和人員配置。
現任領導
臺 長:
常 進
黨委書記、副臺長:
汪洪巖
副臺長:
劉繼峰
趙公博
紀委書記:
歐 云
副臺長(兼):
趙長印
沈志強
白金明
宮雪非
王娜
歷任領導
黨的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
學位委員會
歷史沿革
大事記
直屬單位
云南天文臺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新疆天文臺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四類機構
中國科學院
天文大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
空間科學研究院
依托單位
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
監測與應用中心
中國科學院
南美天文研究中心
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學
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組織機構
科研部門
光學天文研究部
射電天文研究部
星系宇宙學研究部
太陽物理研究部
空間科學研究部
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
應用天文研究部
院重點實驗室
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
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
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
空間天文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計算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FAST重點實驗室
觀測臺站
興隆觀測基地
懷柔觀測基地
明安圖觀測基地
西藏天文觀測基地
中阿射電觀測基地
冷湖基地
密云觀測站
武清觀測站
紅柳峽觀測站
烏拉斯臺觀測站
慕士塔格觀測站
管理支撐部門
黨政綜合辦公室
科技計劃處
工程項目處
人事處
教育處
條件保障處
財務處
紀檢監督審計處
信息化與科學傳播中心
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
投資企業
北京天宇星投資有限
責任公司
科研成果
獲獎
論文
著作
專利
軟件著作權
人才隊伍
院士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中科院青促會會員
黨建群團
國際交流
概況
合作項目
工作動態
教育培養
教育動態
導師介紹
博士后流動站
科學傳播
工作動態
科普基地
科學傳播資源
信息公開
信息公開規定
信息公開指南
信息公開目錄
信息公開申請辦法
信息公開報告
信息公開聯系方式
首頁
單位概況
單位簡介
臺長致辭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黨的委員會
黨委
紀委
學術委員會
學位委員會
歷史沿革
大事記
直屬單位
四類機構
依托單位
組織機構
科研部門
光學天文研究部
射電天文研究部
星系宇宙學研究部
太陽物理研究部
空間科學研究部
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
應用天文研究部
院重點實驗室
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
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
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
空間天文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計算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FAST重點實驗室
觀測臺站
興隆觀測基地
懷柔觀測基地
明安圖觀測基地
西藏天文觀測基地
中阿射電觀測基地
冷湖基地
密云觀測站
武清觀測站
紅柳峽觀測站
烏拉斯臺觀測站
慕士塔格觀測站
管理支撐部門
投資企業
北京天宇星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科研成果
獲獎
論文
著作
專利
軟件著作權
人才隊伍
院士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中科院青促會會員
黨建群團
國際交流
概況
合作項目
工作動態
教育培養
教育動態
招生信息
學籍教務
培養評優
學位答辯
畢業就業
留學生
研究生會
導師介紹
博士生導師
碩士生導師
博士后流動站
科學傳播
工作動態
科普基地
科學傳播資源
科普文章
科普視頻
工具
信息公開
信息公開規定
信息公開指南
信息公開目錄
財政經費
信息公開申請辦法
在線申請-公民
在線申請-法人/其他組織
信息公開報告
信息公開聯系方式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圖片新聞
新聞動態
圖片新聞
科研動態
綜合新聞
通知公告
學術活動
招聘
招生
圖片新聞
國家天文臺召開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
6月17日上午,國家天文臺召開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第五屆委員會和第四屆紀律檢查委員會。中科院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房自正出席會議并講話。大會由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汪洪巖主持。全臺共145名黨代表參加了會議,中科院院士陳建生、艾國祥、汪景琇以及部分民主黨派人士、工青婦群團組織代表受邀列席了會議。會前,按照程序,國家天文臺召開了黨員代表大會預備會議和主席團會議。會議期間,全體黨代表一起觀看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現場直播和黨史教育影片《重生》 。
6月17日上午,國家天文臺召開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第五屆委員會和第四屆紀律檢查委員會。中科院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房自正出席會議并講話。大會由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汪洪巖主持。全臺共145名黨代表參加了會議,中科院院士陳建生、艾國祥、汪景琇以及部分民主黨派人士、工青婦群團組織代表受邀列席了會議。
大會審議通過了黨員代表資格審查報告,第四屆黨委工作報告、第三屆紀委工作報告、黨費收繳使用和管理情況報告,大會選舉辦法,新一屆黨委委員和紀委委員候選人名單,總監票人及監票人名單,宣布了計票人名單。
會上,黨委書記汪洪巖代表第四屆黨委作《高舉旗幟、聚焦主業,構筑堅強戰斗堡壘;凝心聚力、銳意進取,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工作報告。報告介紹了黨委總體情況和工作思路,從強化政治引領、加強思想建設、提升組織能力、持抓黨風廉政、統籌統戰群團等五個方面,系統總結了六年多來黨建工作情況和取得的成績,并希望新一屆黨委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牢牢把握黨的建設必須走在前、做表率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和神圣職責,牢牢把握科研機構黨的建設的規律特點,全面推動國家天文臺黨的建設高質量發展,團結帶領全臺廣大黨員和干部職工艱苦努力、團進奮進,為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綜合性國家天文研究機構提供堅強的保證。
黨委書記汪洪巖做黨委工作報告
紀委書記歐云代表第三屆紀委作《聚焦監督執紀問責主業 服務國家天文臺改革發展大局》工作報告。報告從加強理論實踐學習、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以案促改規范處置、加強制度建設、強化警示教育、加強內部建設等六個方面,系統回顧了紀委六年多來的工作情況和工作成效,建議新一屆紀委切實發揮政治監督作用,服務國家天文臺中心任務;強化“紀委第一職責監督”的意識,完善制度體系,加強風險防控;加強警示教育,強化正面引導,潤物無聲,營造風清氣正的工作環境。
紀委書記歐云做紀委工作報告
大會通過無記名投票、差額選舉的方式,選舉產生了國家天文臺第五屆黨委委員9名,名單為(按姓氏筆畫排序):劉建軍、劉繼峰、李偉、汪洪巖、歐云、羅阿理、趙公博、姜鵬、常進。選舉產生紀委委員7名,名單為(按姓氏筆畫排序):李久利、蘇彥、吳潮、歐云、趙哲、崔辰州、潘高峰。
投票現場
臺長常進代表國家天文臺行政領導班子對第四屆黨委和第三屆紀委的工作表示感謝,對新當選的第五屆黨委委員和第四屆紀委委員表示祝賀。他表示國家天文臺新一屆黨政領導班子將緊密配合,團結帶領廣大職工恪守使命定位,當好“國家隊”“國家人”,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在科技強國的偉大征程中書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壯麗篇章。
臺長常進代表行政領導班子講話
房自正代表直屬機關黨委作了講話,對大會的勝利召開和新當選的黨委委員、紀委委員表示熱烈祝賀,向國家天文臺上一屆黨委、紀委全體同志表示衷心感謝。對國家天文臺新一屆黨委、紀委工作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和推動工作;二是不斷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三是深入傳承老科學家精神,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四是堅持從嚴管黨治黨,履行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他強調,國家天文臺是“筑夢天眼·至誠報國”黨員主題教育基地的建設單位,希望國家天文臺在學習和宣傳南仁東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方面走在前、做表率;繼續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不斷深化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初心使命的認識,聚焦主責主業,貫徹落實總書記“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的目標要求,以高質量的黨建工作和優異的科技創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
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房自正講話
大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在莊嚴的《國際歌》聲中閉幕。
會前,按照程序,國家天文臺召開了黨員代表大會預備會議和主席團會議。會議期間,全體黨代表一起觀看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現場直播和黨史教育影片《重生》。
2021-06-18
國家天文臺參與的國際合作暗能量光譜巡天項目正式運行
北京時間2021年5月17日晚,暗能量光譜巡天( Dark Energy Spectroscopic Instrument , DESI )在美國亞利桑那基特峰國家天文臺正式開始巡天觀測,為期五年。它將獲取宇宙中數千萬遙遠天體的光譜,繪制宇宙三維“地圖” ,從而揭開暗能量之謎。在此期間, DESI總共收獲了4百萬條星系的光譜,已經超過了以前所有光譜巡天所觀測的星系光譜數量的總和。在DESI正式巡天開啟之后,國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將進一步深度參與DESI巡天觀測,并通過國際合作利用DESI的光譜研究不同類型的特殊恒星和星系、星系的演化、大尺度結構和宇宙學等。在這個例子中, DESI能夠同時觀測5000條天體光譜,包括仙女座星系中的恒星和更遙遠的背景星系及類星體。
北京時間2021年5月17日晚,暗能量光譜巡天(Dark Energy Spectroscopic Instrument, DESI)在美國亞利桑那基特峰國家天文臺正式開始巡天觀測,為期五年。它將獲取宇宙中數千萬遙遠天體的光譜,繪制宇宙三維“地圖”,從而揭開暗能量之謎。
DESI是由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牽頭的國際合作項目,由美國能源部提供主要經費支持。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組建的中國團隊通過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eijing-Arizona Sky Survey, BASS)的貢獻加入了該國際合作組織。
BASS巡天負責人、國家天文臺DESI合作代表鄒虎副研究員表示:“國家天文臺BASS團隊花了5年的時間獲取北天的天文圖像數據。這些數據是DESI開展光譜巡天的必要條件?,F在DESI正式起航,開啟探索宇宙的大門?!彼M一步補充道:“DESI每20分鐘就能獲取5000條光譜,儼然成為了巨型的光譜工廠?!?nbsp;
DESI通過收集來自三千多萬星系發出的光,以空前的細節繪制宇宙三維“地圖”。這些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驅動宇宙膨脹的暗能量。
與以往的巡天項目相比,DESI主要的特點是什么?來自LBNL的DESI工程項目主管Michael Levi教授說:“DESI獲取的星系光譜數量超過以往巡天觀測總數的10倍。這些光譜能夠提供第三維度的測量。天體的圖像觀測給出了它們的二維位置信息,而DESI充當了時間機器,使我們能從時間維度去追溯110億年以前的天體?!?nbsp;
“在10年前,我們就開始了巡天的準備工作,包括如何挑選觀測目標?,F在DESI所有設備已經準備就緒,正朝著實現既定的科學目標前進?!盌ESI項目發言人Nathatlie Palanque-Delabrouille。她補充說:“項目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我們都非常興奮?!?nbsp;
國家天文臺巡天觀測和三十米望遠鏡研發團組首席薛隨建研究員指出:“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對DESI上千個部件進行了大量的測試并對光譜巡天觀測進行了充分驗證?!毖﹄S建補充道:“在完成了BASS圖像巡天之后,國家天文臺項目成員在過去兩年內深度參與了DESI的前期試運行和巡天驗證等方面的合作?!?nbsp;
在開始5年正式巡天之前,DESI通過國際合作開展了為期4個月測試運行。在此期間,DESI總共收獲了4百萬條星系的光譜,已經超過了以前所有光譜巡天所觀測的星系光譜數量的總和。
DESI儀器包含了5000根自動控制的光纖,能夠同時搜集同等數量的天體光譜。所獲取的光譜表現為類似彩虹所展開的不同顏色的光,它們的特征蘊含了天體的化學組成、相對距離和速度等信息。
當宇宙膨脹時,星系相互之間越行越遠,而它們所發出的光的波長變得越來越長,顏色也越來越紅。星系距離越遠,“紅移”也就越大。通過測量星系的紅移,DESI的科學家們將構建宇宙的三維“地圖”。人們期望通過星系的三維分布來洞悉暗能量的影響和本質。
在DESI正式巡天開啟之后,國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將進一步深度參與DESI巡天觀測,并通過國際合作利用DESI的光譜研究不同類型的特殊恒星和星系、星系的演化、大尺度結構和宇宙學等。
DESI焦平面的局部照片顯示大量自動控制的光纖定位器。每個定位器都攜帶一根光纖。這些光纖被后端的藍光照亮,顯示為藍色的光點。圖片來源于DESI項目。
DESI單次指向的光纖分布(藍色部分),其中小的藍色圓圈表示5000個光纖定位器。圖中顯示了仙女座星系,它的角尺寸超過3度,可以被DESI的單次觀測所覆蓋。在這個例子中,DESI能夠同時觀測5000條天體光譜,包括仙女座星系中的恒星和更遙遠的背景星系及類星體。圖中的黃色曲線展示了位于110億光年處的類星體光譜。圖片來源于DESI項目。
2021-05-18
用青春力量托舉“中國天眼”——國家天文臺舉辦“中國天眼的青年力量”媒體訪談會暨“青春向黨 奮斗強國”青年座談會
4月22日,五四青年節前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組織召開“中國天眼的青年力量”媒體訪談會暨“青春向黨奮斗強國”青年座談會。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12家中央媒體的記者與FAST青年代表面對面訪談,了解中國天眼年輕人牢記總書記囑托,以南仁東等杰出科學家為榜樣,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勇攀高峰的先進事跡。青年代表們紛紛表示,在建黨百年之際,更要繼承和發揚“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索科學”的五四精神,進一步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矢志投身科技創新實踐,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做出當代青年人應有的更大貢獻。
4月22日,五四青年節前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組織召開“中國天眼的青年力量”媒體訪談會暨“青春向黨 奮斗強國”青年座談會。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12家中央媒體的記者與FAST青年代表面對面訪談,了解中國天眼年輕人牢記總書記囑托,以南仁東等杰出科學家為榜樣,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勇攀高峰的先進事跡。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副局長王秀全,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副臺長汪洪巖,紀委書記歐云及國家天文臺20余位青年代表出席會議。會議由汪洪巖主持。
媒體訪談會現場
媒體訪談會上,FAST總工程師姜鵬代表青年科研人員做了題為《中國天眼的青年力量》主題報告;甘恒謙、孫京海、潘高峰、姚蕊等8位青年科研人員結合個人的工作、成長經歷分享了自己與中國天眼的故事,并回答了媒體記者的提問。
“我在FAST工作已經快16年了……”
“2008年博士畢業后,加入FAST團隊……”
“從清華讀研究生開始,我就參與了FAST的工作……”
……
FAST總工程師姜鵬做主題報告
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9歲的青年團隊,從青蔥歲月到不惑之年,異地堅守在貴州深山,開啟舍家拼搏的奉獻之旅,他們參與了FAST建設、調試和運行的全過程,親眼見證了FAST從無到有、從概念變成現實、從荊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的成長歷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筑夢天眼、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和追趕、領先、跨越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他們是中國天眼無愧的青年擔當和最堅實的青年力量。
媒體訪談會后,國家天文臺團委召開“青春向黨奮斗強國”青年座談會,來自全臺20個多個科研團組及管理支撐部門的青年代表展開了激情洋溢的討論?!扒啻?,是奮進;青春,是創新;青春,是擔當?!眹@媒體訪談會內容,代表們結合自己在國家天文臺的學習、工作經歷,暢談青春理想與擔當,為國家天文臺改革發展獻言獻策。黨委書記、副臺長汪洪巖、紀委書記歐云和相關管理部門負責人和大家做了深入交流,并對青年代表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青年座談會現場
汪洪巖指出,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中科院開啟全面實現“四個率先”新征程的關鍵之年,廣大青年職工要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偉大事業中去,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珍惜已有發展平臺,利用能利用的資源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強化自己的專業本領。希望廣大青年科研人員能夠提出更多創新的想法,敢為人先、勇于挑戰,班子會對青年人給予全力支持。青年代表們紛紛表示,在建黨百年之際,更要繼承和發揚“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索科學”的五四精神,進一步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矢志投身科技創新實踐,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做出當代青年人應有的更大貢獻。
2021-05-10
FAST望遠鏡首次探測到脈沖星三維速度和自轉軸共線
基于FAST的觀測,國家天文臺李菂、朱煒瑋團組的姚菊枚博士首次找到了脈沖星三維速度與自轉軸共線的證據。脈沖星是大質量恒星死亡時的超新星爆炸催生的中子星。當前的超新星模擬不能產生速度和自轉軸共線的中子星,顯示了人類對于中子星起源這一復雜過程所包含的物理機制、例如中微子輻射還需加深認識。這一重要發現標志了FAST深度研究脈沖星的開始。J0538 + 2817的速度和自轉軸在單位球面上的分布,其中紅色和灰色表示的是速度的2 - sigma的分布,深綠色和淺綠色表示FAST偏振給出的自轉軸2 - sigma的分布,藍色和黃色表示X-rzay觀測給出的自轉軸2 - sigma的分布。
基于FAST的觀測,國家天文臺李菂、朱煒瑋團組的姚菊枚博士首次找到了脈沖星三維速度與自轉軸共線的證據。脈沖星是大質量恒星死亡時的超新星爆炸催生的中子星。 當前的超新星模擬不能產生速度和自轉軸共線的中子星,顯示了人類對于中子星起源這一復雜過程所包含的物理機制、例如中微子輻射還需加深認識。這一重要發現標志了FAST深度研究脈沖星的開始。相關論文于北京時間2021年5月6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雜志。
相對前身星(OB星),年輕脈沖星具有更高的運動速度和更快的自轉。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一些年輕脈沖星的速度和自轉軸普遍存在共線的關系。但由于年輕脈沖星徑向速度測量非常困難,在以往的研究中對脈沖星速度和自轉軸方向的比較停留在垂直于視線方向的二維平面上?;贔AST對處于超新星遺跡S147中脈沖星J0538+2817的觀測,姚菊枚博士等人首次通過閃爍分析的方法獲得脈沖星J0538+2817在超新星遺跡S147中徑向位置和速度,結合已有切向速度測量獲得了三維速度。同時,高精度偏振數據分析給出了三維自轉軸的朝向。圖1給出了三維速度和自轉軸矢量在單位球面上的分布,在68%的致信區間內這兩個矢量的夾角小于23度。
FAST是目前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此項工作是綜合和全面分析FAST脈沖星數據的代表性成果。在科學委員會、時間分配委員會和FAST運行中心的支持下,這一方向的系統測量正在逐步展開,有望深度揭示中子星自旋和速度的起源。本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天文大科學研究中心FAST FELLOWSHIP的支持,主要合作單位包括新疆天文臺、澳大利亞科學與工業組織、美國加州大學、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及美國奧伯林大學;此外本項目得到中國科學國際伙伴計劃支持。
論文地址:https://dx.doi.org/10.1038/s41550-021-01360-w。
超新星遺跡S147及脈沖星J0538+2817運動(velocity)和自旋(spin)方向示意圖(制圖:黃琨、王培)
J0538+2817的速度和自轉軸在單位球面上的分布,其中紅色和灰色表示的是速度的2-sigma的分布,深綠色和淺綠色表示FAST偏振給出的自轉軸2-sigma的分布,藍色和黃色表示X-ray觀測給出的自轉軸2-sigma的分布。
2021-05-08
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科學工作聯合中心暨國家天文臺科學中心揭牌儀式舉行
4月17日,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簡稱CSST )科學工作聯合中心暨國家天文臺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2020年,經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批準,成立了CSST科學工作聯合中心和四個科學中心:北京大學科學中心、國家天文臺科學中心、長三角地區科學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國家天文臺科學中心包括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云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將高效利用CSST全面開展天文科學研究。揭牌儀式后,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CSST科學工作聯合中心主任、國家天文臺科學中心主任劉繼峰報告了兩個中心的整體情況。來自全國20余所研究機構和高校的領導專家參加了本次活動。
4月17日,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簡稱CSST)科學工作聯合中心暨國家天文臺科學中心揭牌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
CSST是我國載人空間站旗艦級項目,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的空間天文基礎設施,具有大視場、高像質、寬波段等突出特點,是我國天文科學邁向國際前沿的重大機遇。在穩步推進工程研制的同時,相關天文科學研究也已經全面布局啟動。2020年,經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批準,成立了CSST科學工作聯合中心和四個科學中心:北京大學科學中心、國家天文臺科學中心、長三角地區科學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茖W工作聯合中心依托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建設,負責科學研究的組織管理和科學數據處理系統的研制。國家天文臺科學中心包括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云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將高效利用CSST全面開展天文科學研究。
中科院院士、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代表國家天文臺致歡迎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中科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首席專家顧逸東,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孫德剛,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主任張善從在儀式上致辭。各方專家和代表共同為科學工作聯合中心和國家天文臺科學中心揭牌。
揭牌儀式后,國家天文臺副臺長、CSST科學工作聯合中心主任、國家天文臺科學中心主任劉繼峰報告了兩個中心的整體情況;中科院院士陳建生作了題為《光學巡天的黃金時代》的學術報告。
揭牌儀式由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副臺長汪洪巖主持。來自全國20余所研究機構和高校的領導專家參加了本次活動。
2021-04-18
中國天眼FAST正式對全球開放
中國天眼FAST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向全球提供研究設施,給世界天文學界提供更多的觀測條件,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努力推動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
中國天眼FAST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自通過國家驗收啟動運行以來,中國天眼設施運行穩定可靠,發現的脈沖星數量已達到300顆,并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本著開放天空的原則,中國天眼于北京時間2021年3月31日零點向全世界天文學家發出邀約,征集觀測申請(請登錄http://fast.bao.ac.cn/proposal_submit查看通知并提交申請),所有國外申請項目統一參加評審。征集項目的評審結果將于今年7月20日對外公布。觀測時間將從今年8月開始。
中國天眼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向全球提供研究設施,給世界天文學界提供更多的觀測條件,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努力推動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
2021-03-31
習近平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
2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并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別是嫦娥五號任務取得的成就。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嚴俊,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兼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來,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地面應用系統副總指揮張洪波,新疆天文臺臺長、 VLBI測軌分系統南山測站指揮王娜。
2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并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別是嫦娥五號任務取得的成就。
習近平強調,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圓滿收官,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是航天強國建設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7年來,參與探月工程研制建設的全體人員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不斷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可喜可賀、令人欣慰。探索浩瀚宇宙是人類的共同夢想,要推動實施好探月工程四期,一步一個腳印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要繼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大自主創新工作力度,統籌謀劃,再接再厲,推動中國航天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創新發展,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為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嚴俊,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兼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來,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地面應用系統副總指揮張洪波,新疆天文臺臺長、VLBI測軌分系統南山測站指揮王娜,云南天文臺副研究員、VLBI測軌分系統昆明測站主任設計師郝龍飛等國家天文臺13名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參加了會見。
國家天文臺抓總承擔的地面應用系統是探月工程五大系統之一,負責科學探測和樣品采集計劃的制定,有效載荷在軌業務運行管理,探測數據接收、處理、解譯和管理,月球樣品存儲、制備和處理,組織開展探測數據與月球樣品的分析和研究。此外,云南天文臺、新疆天文臺還承擔了科學探測數據接收、VLBI測定軌的重要任務。
2020年12月19日,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移交存儲在國家天文臺月球樣品實驗室。目前,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包括月球樣品的基本物理特性、化學成分、礦物組分的分析研究,尤其是一些消耗性的、需要大樣本量的實驗和分析工作,取得的數據將對外開放共享。國家天文臺已完成部分樣品的分類、樣品分樣、部分物性測量和礦物化學分析等。
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中含有很多毫米級的巖石碎屑,科學家可以測算其結晶年齡,進而對月球的起源和演化過程做出更精準推斷,會更新對月球的認識,并擴展到對火星、小行星和整個太陽系的了解。
按相關規定,月壤未來將向全國科學家開放研究。經過申請,國內具備研究能力和資質的科研人員可利用各類專用儀器設備,對月壤進行更深入的實驗分析。
2月22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并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這是習近平等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2月22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并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這是習近平等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2021-02-23
國家天文臺2021年新春祝福
2021-02-09
習近平總書記春節前夕在貴陽聽取FAST工作匯報
習近平春節前夕赴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祝各族人民幸福吉祥祝偉大祖國繁榮富強?新華社貴陽2月5日電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農歷牛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5日上午,習近平聽取了貴州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對貴州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希望貴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統籌發展和安全工作。丁薛祥、劉鶴、陳希、何立峰和中央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陪同考察。
2月5日上午,習近平親切會見了“中國天眼”項目負責人和科研骨干,聽取“中國天眼”建設歷程、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情況介紹。習近平指出,“中國天眼”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觀天巨目、國之重器,實現了我國在前沿科學領域的一項重大原創突破,以南仁東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為此默默工作,無私奉獻,令人感動。
習近平通過視頻察看“中國天眼”現場,并同總控室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連線,向他們并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拜年。習近平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科技為先,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和中堅作用。他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東等杰出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領域實現并跑領跑,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1-02-05
“大使走進中國探月工程”活動在國家天文臺舉行
1月18日,由國家航天局與中國科學院聯合主辦的“大使走進中國探月工程”活動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舉行。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出席并致辭,活動由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主持。其中,歐洲空間局、阿根廷國家空間活動委員會、納米比亞高等教育培訓與創新部、巴基斯坦外層空間與大氣研究委員會等4家機構獲頒嫦娥五號國際合作伙伴紀念牌,以感謝其在嫦娥五號任務實施期間,與中方在測控領域的協同合作。根據《辦法》 ,授權進行樣品分發,開展深入的科學研究,重點關注月球樣品的成分、年齡、太空風化和火山巖漿活動歷史,加深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
1月18日,由國家航天局與中國科學院聯合主辦的“大使走進中國探月工程”活動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舉行。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出席并致辭,活動由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主持。來自法國、俄羅斯、歐盟、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等駐華使館代表、國際組織代表以及中外媒體記者等70余人受邀參加此次活動。其中,歐洲空間局、阿根廷國家空間活動委員會、納米比亞高等教育培訓與創新部、巴基斯坦外層空間與大氣研究委員會等4家機構獲頒嫦娥五號國際合作伙伴紀念牌,以感謝其在嫦娥五號任務實施期間,與中方在測控領域的協同合作。
此次活動首次對外發布了《月球樣品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掇k法》由國家航天局制定,包含了月球樣品保存、管理和使用的總體原則、信息發布、借用與分發、使用與返還、成果管理等方面內容?!掇k法》明確,月球樣品原則上分為永久存儲、備份永久存儲、研究和公益四種基礎用途。在國際合作方面,《辦法》明確,月球樣品的管理和使用遵循中國締結和參加的相關國際公約,鼓勵開展基于月球樣品的空間科學國際聯合研究工作,促進成果的國際共享。
作為探月工程的發起者、參與者和實施者之一,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任務,中科院負責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的論證,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和多項關鍵配套產品的研制任務,并牽頭組織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原創科學成果和技術突破,極大提升了我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國際地位。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于2020年11月24日實施發射,經過23天任務周期,于12月17日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12月19日,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目前月球樣品已進入實驗室,完成了封裝裝置解封。后續將繼續完成樣品分類描述、處理制備、基礎特性分析和研究以及樣品信息建庫等工作。根據《辦法》,授權進行樣品分發,開展深入的科學研究,重點關注月球樣品的成分、年齡、太空風化和火山巖漿活動歷史,加深對月球演化歷史的認識。
活動合影
張亞平致辭
2021-01-19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查看更多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紫金山天文臺
上海天文臺
上??萍即髮W
國家天文臺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國家天文臺新疆天文臺
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天文學會
中國天文學會
上海天文學會
南京大學天文系
中科大天體物理中心
北京聯合天體物理中心
北京大學天文系
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
世界數據中心天文中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
AstroWeb天文網址大全
斯特拉斯堡數據中心(CDS)
天體物理數據中心(CADC)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
馬普天體物理研究所(MPA)
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
美國NASA/ADS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
美國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所
國際天文界地址人名檢索
SCI Journal list
國家科技部
國家科技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
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
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
中國科技網
中科院科學數據庫
中科院國際會議服務平臺
中科院超級計算中心
中央政府采購網
中國科學院繼續教育網
131美女高清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