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
English
ARP系統
內網系統
首頁
單位概況
單位簡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成立于2001年4月,是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云南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烏魯木齊天文站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等兩臺一所兩站整合而成。 國家天文臺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集天文學基礎前沿研究、天文技術方法創新應用、地基與空間重大天文觀測裝置建造運行、國家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應用和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等“四位一體”的、世界一流水平的綜合性國家天文研究機構,引領中國天文事業實現新的跨越,為加快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應有貢獻,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做出中國貢獻。
【了解詳情 +】
臺長致辭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以下簡稱國家天文臺)成立于2001年4月,是適應國家基礎研究工作的需求,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中組建的由中國科學院天文領域原四臺三站一中心撤并整合而成的事業單位。國家天文臺融入了原北京天文臺,由總部及4個直屬單位組成,總部位于北京,直屬單位分別是云南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烏魯木齊天文站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同時,國家天文臺是我國天文領域的歸口單位,統籌安排我國天文學科發展布局,統籌管理大中型觀測設備運行和基地運行,統一組織承擔國家級大科學工程建設項目,負責科研工作的宏觀協調和指導,統籌優化資源和人員配置。
現任領導
臺 長:
常 進
黨委書記、副臺長:
汪洪巖
副臺長:
劉繼峰
趙公博
紀委書記:
歐 云
副臺長(兼):
趙長印
沈志強
白金明
宮雪非
王娜
歷任領導
黨的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
學位委員會
歷史沿革
大事記
直屬單位
云南天文臺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新疆天文臺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四類機構
中國科學院
天文大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
空間科學研究院
依托單位
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
監測與應用中心
中國科學院
南美天文研究中心
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學
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組織機構
科研部門
光學天文研究部
射電天文研究部
星系宇宙學研究部
太陽物理研究部
空間科學研究部
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
應用天文研究部
院重點實驗室
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
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
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
空間天文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計算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FAST重點實驗室
觀測臺站
興隆觀測基地
懷柔觀測基地
明安圖觀測基地
西藏天文觀測基地
中阿射電觀測基地
冷湖基地
密云觀測站
武清觀測站
紅柳峽觀測站
烏拉斯臺觀測站
慕士塔格觀測站
管理支撐部門
黨政綜合辦公室
科技計劃處
工程項目處
人事處
教育處
條件保障處
財務處
紀檢監督審計處
信息化與科學傳播中心
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
投資企業
北京天宇星投資有限
責任公司
科研成果
獲獎
論文
著作
專利
軟件著作權
人才隊伍
院士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中科院青促會會員
黨建群團
國際交流
概況
合作項目
工作動態
教育培養
教育動態
導師介紹
博士后流動站
科學傳播
工作動態
科普基地
科學傳播資源
信息公開
信息公開規定
信息公開指南
信息公開目錄
信息公開申請辦法
信息公開報告
信息公開聯系方式
首頁
單位概況
單位簡介
臺長致辭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黨的委員會
黨委
紀委
學術委員會
學位委員會
歷史沿革
大事記
直屬單位
四類機構
依托單位
組織機構
科研部門
光學天文研究部
射電天文研究部
星系宇宙學研究部
太陽物理研究部
空間科學研究部
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
應用天文研究部
院重點實驗室
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
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
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
空間天文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計算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FAST重點實驗室
觀測臺站
興隆觀測基地
懷柔觀測基地
明安圖觀測基地
西藏天文觀測基地
中阿射電觀測基地
冷湖基地
密云觀測站
武清觀測站
紅柳峽觀測站
烏拉斯臺觀測站
慕士塔格觀測站
管理支撐部門
投資企業
北京天宇星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科研成果
獲獎
論文
著作
專利
軟件著作權
人才隊伍
院士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中科院青促會會員
黨建群團
國際交流
概況
合作項目
工作動態
教育培養
教育動態
招生信息
學籍教務
培養評優
學位答辯
畢業就業
留學生
研究生會
導師介紹
博士生導師
碩士生導師
博士后流動站
科學傳播
工作動態
科普基地
科學傳播資源
科普文章
科普視頻
工具
信息公開
信息公開規定
信息公開指南
信息公開目錄
財政經費
信息公開申請辦法
在線申請-公民
在線申請-法人/其他組織
信息公開報告
信息公開聯系方式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圖片新聞
新聞動態
圖片新聞
科研動態
綜合新聞
通知公告
學術活動
招聘
招生
圖片新聞
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北京時間2021年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 BASS )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 DESI )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針對圖像巡天的數據獲取,研究人員開發了自動化觀測和質量控制軟件,能夠實時獲取最優觀測的圖像,并自動制定觀測計劃。國家天文臺巡天觀測和三十米望遠鏡技術研發團組首席研究員薛隨建說: “ BASS巡天總共獲得亞利桑那大學Bok望遠鏡的觀測時間為387天,這是國內天文學家使用國外望遠鏡觀測時間最長的紀錄。
北京時間2021年1月14日,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近代天文觀測研究發現宇宙在不斷地膨脹,而且處于加速膨脹狀態。驅動宇宙膨脹的力量被天文學家稱為暗能量。暗能量至今還是一個謎團,它占宇宙組成約68%,剩余物質為暗物質和普通重子物質。通過對宇宙中大量星系的光譜觀測,人們能夠準確獲得星系的退行速度,也就是紅移,從而獲得天體的距離。大規模星系的紅移測量能夠準確刻畫出宇宙物質的三維分布,精確勾勒出暗能量對宇宙膨脹的影響。
DESI巡天是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項目,通過大量星系的紅移觀測研究宇宙結構增長和膨脹歷史。該項目是由美國能源部和美國自然基金會支持的國際合作項目,牽頭單位是美國能源部下屬單位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參與國家包括中國、法國、西班牙、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瑞士、韓國和哥倫比亞等。
DESI項目成員、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趙公博提到:“DESI被稱為繼斯隆光譜巡天之后的第四代宇宙學巡天項目,計劃利用5年的時間,獲取數千萬星系的紅移,構建當前最大的三維宇宙,有望揭露暗能量的神秘面紗?!?nbsp;
BASS巡天項目實際負責人、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鄒虎說:“在開展DESI光譜紅移巡天之前,研究人員需要獲得比以往面積更大、更深的宇宙二維圖像來滿足大規模光譜觀測的需求?!苯泧姨煳呐_和DESI國際合作團隊近200名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歷時6年進行聯合觀測和數據分析,對觀測的圖像拼接,打造了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的宇宙學家、DESI新聞發言人Nathalie Palanque-Delabrouille評價說:“在收集和處理這些數據方面我們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沒有這些數據,DESI巡天項目就無法開展?!?nbsp;
“這是目前我們測量獲得的最大的宇宙天圖。該天圖覆蓋了兩萬平方度的天空,約為全天球面積的一半,容納了10萬億數碼像素,包含了20億天體?!眮碜訪BNL、DESI的項目科學家David Schlegel表示。
在構建的巨幅宇宙二維天圖中,國家天文臺聯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開展的BASS巡天貢獻了北半球的星空。BASS巡天聯合了國內高校和國外合作單位組建了專門的觀測隊伍,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基特峰進行巡天觀測。
自2015年開始經歷了5年時間,超過90人次參加BASS巡天觀測,培養了大批青年觀測人才。BASS巡天觀測已于2019年3月圓滿結束。針對圖像巡天的數據獲取,研究人員開發了自動化觀測和質量控制軟件,能夠實時獲取最優觀測的圖像,并自動制定觀測計劃。
國家天文臺巡天觀測和三十米望遠鏡技術研發團組首席研究員薛隨建說:“BASS巡天總共獲得亞利桑那大學Bok望遠鏡的觀測時間為387天,這是國內天文學家使用國外望遠鏡觀測時間最長的紀錄。此外,中國天文學家以BASS巡天作為貢獻成為了DESI項目創始成員?!?nbsp;
“BASS數據團隊獨立開發了數據處理軟件,在國家天文臺和阿里云的戰略合作框架下利用阿里云的云計算資源進行大規模的數據處理和分析,發布了三個國內版本的數據產品?!眹姨煳目茖W數據中心副主任兼中國虛擬天文臺負責人崔辰州說道。
作為DESI項目董事會的成員,鄒虎補充說道:“BASS巡天團隊作為DESI國際合作團隊的成員,聯合為DESI光譜選源發布了8個數據產品。此次公布的數據經過項目合作團隊1年半的精心處理,為最終的DESI光譜選源輸入數據產品。包括了最大面積的觀測圖像和最準確的天體測量信息。該巡天數據是DESI項目順利實施的保障,也將成為全球天文界的數據遺產,發揮更廣泛的科研應用價值?!蹦壳?,基于DESI圖像巡天數據目前已經發表超過200篇論文,其中單獨引用BASS數據的論文超過80篇。
BASS巡天獲得了中科院國際合作對外重點項目和中科院B類戰略性先導專項的支持。
1.BASS巡天數據發布網站:http://batc.bao.ac.cn/BASS/doku.php?id=datarelease:home。
2.DESI圖像數據發布網站:https://www.legacysurvey.org/。
2021-01-14
國家天文臺2021年新年祝福
2020-12-30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調研國家天文臺
12月2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到國家天文臺調研。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重大科技任務局局長于英杰參加調研。調研活動由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主持。陰和俊聽取了國家天文臺基本概況、 “十三五”科研進展、黨建工作等情況匯報,與國家天文臺領導班子成員及一線科研代表圍繞“十四五”發展戰略、基層黨建等工作進行了深入討論。陰和俊要求,國家天文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不斷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認真貫徹落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關于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中科院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12月2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到國家天文臺調研指導工作。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重大科技任務局局長于英杰陪同調研。
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主持座談會,介紹了國家天文臺基本概況、“十三五”科研進展等情況,黨委書記趙剛做了黨建工作情況匯報。陰和俊與國家天文臺領導班子成員及一線科研代表圍繞“十四五”發展戰略、基層黨建等工作進行了深入討論。陰和俊不時交流互動,回應關切,并要求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吸收相關的意見建議。
陰和俊對國家天文臺近些年取得的改革創新發展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國家天文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不斷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中科院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實履行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新時期新階段的使命和擔當。
陰和俊強調,國家天文臺是我國天文科技的國家隊,應該發揮好“火車頭”的作用,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牽頭組織保障天文大科學裝置的科學研究工作,揭榜掛帥,整合資源,聚焦關鍵核心問題,優化領域方向布局,“早、多、好、快”地實現原創重大突破。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強化責任擔當,增強服務意識,全面貫徹落實新時期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陰和俊同時要求充分挖掘老科學家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切實營造積極向上、奉獻包容的創新文化和科研生態環境。
會前,陰和俊現場調研了探月工程地面應用系統運行控制大廳和月球樣品實驗室,詳細了解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和天問一號任務執行情況,以及月球樣品解封處理存儲等有關工作,提出了認真管好、用好月球樣品的具體要求。
重大科技任務局、直屬機關黨委、辦公廳有關人員陪同調研。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講話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調研月球樣品實驗室
調研座談會現場
2020-12-23
中科院舉行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接收活動
12月19日,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接收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將國家航天局移交的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給國家天文臺,并向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頒發了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責任狀。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于英杰出席并主持接收活動。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任務,中科院負責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的論證,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干涉測量( VLBI )測軌分系統和多項關鍵配套產品的研制任務,并牽頭組織科學研究工作。中科院參與嫦娥五號任務的科學家代表、中科院機關相關部門和院屬相關單位負責人、月球樣品轉運單位負責人以及部分新聞媒體參加了活動。
12月19日,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接收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將國家航天局移交的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給國家天文臺,并向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頒發了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責任狀。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于英杰出席并主持接收活動。
侯建國向參與嫦娥五號任務的中科院全體參研參試人員表示誠摯慰問,向國家有關部門、單位和社會各界給予的大力支持致以衷心感謝。他指出,嫦娥五號探測器將采集的月球樣品帶回地球,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從月球取回樣品的國家。國家將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移交給中科院,這既是崇高的榮譽,更是賦予中科院的重大責任。
侯建國表示,全院各有關單位和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牢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堅持開放合作,強化協同攻關;要堅定創新自信,立志實現科技自強自立;要提高政治站位,高質量實現月球樣品保護利用;要瞄準科學目標,不斷產出重大科學成果;要做好科學普及,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要大力弘揚探月精神,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
中科院是我國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任務,中科院負責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的論證,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和多項關鍵配套產品的研制任務,并牽頭組織科學研究工作。后續,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將認真做好月球樣品的存儲、制備和處理,組織開展系統性分析研究工作,不斷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
中科院參與嫦娥五號任務的科學家代表、中科院機關相關部門和院屬相關單位負責人、月球樣品轉運單位負責人以及部分新聞媒體參加了活動。
轉運隊將月球樣品送入會場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向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頒發責任狀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講話
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于英杰主持接收儀式
活動現場
2020-12-19
侯建國在國家天文臺等京區部分院屬單位調研
12月8日至11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在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國家天文臺、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京區院屬單位調研。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周琪,黨組成員、秘書長汪克強,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于英杰參加調研。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各單位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刻把握科技創新的新形勢新要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中科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國家需求和重大科學問題,恪守使命定位,勇于擔當作為,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在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調研空間科學任務執行情況。
12月8日至11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在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國家天文臺、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京區院屬單位調研。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周琪,黨組成員、秘書長汪克強,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于英杰參加調研。
每到一個單位,侯建國一行都聽取領導班子工作匯報,與班子成員座談,并召開老中青科學家代表座談會,圍繞中科院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制定“十四五”規劃更好地謀劃“率先行動”計劃第二階段改革創新發展聽取意見建議。此外,在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他聽取了三個關于數學前沿問題和應用問題研究重要進展情況的匯報;在國家天文臺,他調研了探月工程地面應用系統運控大廳、月球樣品實驗室;在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他參觀了創新文化建設成果展示,現場聽取了植物遺傳與設計育種團隊、再生醫學團隊、基因編輯中心科技創新工作進展情況介紹;在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他觀看了“不忘甲子初心、發展空間科學”主題展覽,調研了空間環境模擬和載荷測試定標實驗室、空間科學任務大廳。在調研過程中,他詳細詢問了每一項重點成果的進展情況與應用前景,與一線科研人員進行了親切交流。
侯建國充分肯定了各單位所取得的成績,他表示,經驗源自實踐、智慧來自基層,各單位的有效做法、各位干部職工的寶貴意見,將成為院黨組分析問題、研判形勢、明確定位、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據,歡迎大家通過多種方式反映問題、建言獻策。
侯建國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各單位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刻把握科技創新的新形勢新要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中科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國家需求和重大科學問題,恪守使命定位,勇于擔當作為,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科學系統地謀劃下一階段工作。
侯建國強調,全院上下要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動黨建工作與科技創新工作深度融合。要把為科技工作者做好服務放在首位,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引導科研人員繼承中科院優良傳統,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實現“率先行動”計劃目標要求、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中科院辦公廳、前沿科學與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務局、科技促進發展局、發展規劃局、條件保障與財務局、人事局等部門負責同志分別陪同調研。
聽取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科學家代表意見建議
調研國家天文臺月球樣品實驗室
在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聽取科研進展情況介紹
在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調研空間科學任務執行情況
2020-12-12
國家天文臺全力保障地面應用系統執行嫦娥五號任務
北京時間11月24日4:30分,我國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作為探月工程五大系統之一的地面應用系統,國家天文臺負責科學探測和樣品采集計劃的制定,有效載荷在軌業務運行管理,探測數據接收、處理、解譯和管理,月球樣品存儲、制備和處理,組織開展探測數據與月球樣品的分析和研究。嫦娥五號任務不僅是我國最為復雜的航天任務,在本次任務中,預選著陸區位于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有望獲取最年輕的月球返回樣品,在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研究等方面取得原創性的科學成果。地面應用系統將繼續發揚“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為我國首次月面采樣返回任務的圓滿成功做出應有的貢獻。
北京時間11月24日4:30分,我國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
根據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規劃,嫦娥五號是探月工程三期的主任務,是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收官之作,將實現我國首次月面采樣返回。我國將是繼Apollo 17載人登月44年后,世界上第三個完成月面采樣返回的國家,極大地推動月球探測科學技術的重大跨越。
作為探月工程五大系統之一的地面應用系統,國家天文臺負責科學探測和樣品采集計劃的制定,有效載荷在軌業務運行管理,探測數據接收、處理、解譯和管理,月球樣品存儲、制備和處理,組織開展探測數據與月球樣品的分析和研究。
與探月工程一期和二期任務不同,嫦娥五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不僅要完成月面科學探測、載荷在軌運行管理,探測數據接收、處理、管理等重要工作,還肩負著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后,樣品的長期存儲和實驗室分析與研究工作,在工程任務中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嫦娥五號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由北京密云、云南昆明兩個數據接收地面站和位于北京的國家天文臺總部組成。國家天文臺已建成國內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為避免月球樣品受到地球大氣、水等環境污染做好了準備,已具備“地外樣品”存儲、處理和分析的能力。
在嫦娥五號任務中,地面應用系統將執行環月飛行段、著陸下降段、月面工作段的科學數據接收任務;利用著陸器配置的降落相機、全景相機、月壤結構探測儀、月球礦物光譜分析儀等科學儀器,開展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完成著陸點區域形貌探測和地質背景勘察,獲取與月球樣品相關的現場分析數據。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后,地面應用系統將與探測器系統完成月球樣品交接,在月球樣品實驗室完成表取和鉆取樣品的解封、分樣和存儲。月球返回樣品經初步測試分析、描述和建庫后,根據授權進行發布,開展長期的實驗室研究。
嫦娥五號任務不僅是我國最為復雜的航天任務,在本次任務中,預選著陸區位于月球正面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夏普月溪附近,有望獲取最年輕的月球返回樣品,在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研究等方面取得原創性的科學成果。地面應用系統將繼續發揚“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為我國首次月面采樣返回任務的圓滿成功做出應有的貢獻。
嫦娥五號發射升空瞬間 來源:國家航天局
2020-11-24
中國天眼FAST運行穩定可靠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
11月4日,國家天文臺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FAST的運行情況及最新科學成果。北京師范大學林琳博士、北京大學張春風博士、國家天文臺王培博士等聯合研究團隊利用FAST對銀河系磁星軟伽馬重復暴源SGR 1935 + 2154進行多波段聯合觀測。中國天眼FAST是由人民科學家、時代楷模南仁東先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構想,歷時二十余年建設完成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在黨中央、國務院關懷下,在國家有關部委和貴州省支持下,前后數百名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繼為FAST建設調試運行付出了巨大努力。
11月4日,國家天文臺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天眼FAST的運行情況及最新科學成果。
FAST自今年1月驗收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發現脈沖星數量超過240顆,基于FAST數據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達到40余篇。近日,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面的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志上。
今年2月,FAST團隊克服疫情影響,正式啟動科學委員會遴選出的五個優先和重大項目,近百名科學家開始使用并處理FAST的科學數據。今年4月,時間分配委員會開始向國內天文界征集自由申請項目,目前已經接到170余份申請,申請的總時間約5500個小時,實際批準1500個機時,只有30%能得到支持,可見FAST望遠鏡觀測時間競爭相當激烈。
FAST的順利運行使得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近日,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柯伽研究團隊利用FAST探測到一例全世界僅有21例的快速射電暴重復爆FRB180301,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該重復爆的輻射具有非常豐富的偏振特征。這一觀測對快速射電暴的輻射起源提供了新的信息,顯示了磁層在快速射電暴輻射機制中的作用。該成果論文已于北京時間10月29日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志上正式發表。
北京師范大學林琳博士、北京大學張春風博士、國家天文臺王培博士等聯合研究團隊利用FAST對銀河系磁星軟伽馬重復暴源SGR 1935+2154進行多波段聯合觀測。在SGR 1935+2154發生高能暴發的同時,借助FAST超高的靈敏度對射電波段流量給出了迄今為止最嚴格的限制。該成果說明SGR和FRB暴發具有較弱的相關性,磁星暴發產生FRB必須依賴于極其特殊的物理條件。該成果論文于北京時間11月5日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志正式發表。
隨著性能的提升,FAST科學潛力逐步顯現。其靈敏度達全球第二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2.5倍以上,超強靈敏度使其在射電瞬變源方面具有重大潛力,有望在短時間內實現納赫茲的引力波探測。同時它還有能力將我國深空探測及通訊能力延伸至太陽系邊緣,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中國天眼FAST是由人民科學家、時代楷模南仁東先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構想,歷時二十余年建設完成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在黨中央、國務院關懷下,在國家有關部委和貴州省支持下,前后數百名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繼為FAST建設調試運行付出了巨大努力。FAST于2016年9月落成啟用,2020年1月通過國家驗收。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大大拓展人類的視野,也使中國的天文學家終于有機會走到人類視界的最前沿,對促進我國天文學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聞發布會現場
來源于磁層的快速射電暴偏振多樣性
中國天眼FAST
2020-11-05
國家天文臺召開新一屆領導班子宣布大會
10月22日,國家天文臺召開新一屆領導班子宣布大會。中科院人事局局長孫曉明,北京分院分黨組書記/京區事業單位黨委書記馬揚出席會議。國家天文臺領導班子成員、黨委委員、紀委委員、副處級以上中層管理人員、專業技術骨干及各類職工代表80余人參加了會議。孫曉明宣讀了中科院黨組關于國家天文臺新一屆領導班子的任免決定:常進任國家天文臺臺長。他代表新一屆領導班子鄭重表示,將堅定信念、砥礪德行,堅決貫徹黨中央和院黨組的決策部署,持續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崇高理想信念和國家的長遠目標落實到推動我國天文事業和國家天文臺跨越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國家天文臺新任領導班子與上屆領導班子成員合影。
10月22日,國家天文臺召開新一屆領導班子宣布大會。中科院人事局局長孫曉明,北京分院分黨組書記/京區事業單位黨委書記馬揚出席會議。國家天文臺領導班子成員、黨委委員、紀委委員、副處級以上中層管理人員、專業技術骨干及各類職工代表8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馬揚主持?! ?nbsp;
孫曉明宣讀了中科院黨組關于國家天文臺新一屆領導班子的任免決定:常進任國家天文臺臺長;劉繼峰任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趙公博任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試用期一年);歐云任國家天文臺紀委書記。免去趙剛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職務;免去郝晉新、李春來、薛隨建副臺長職務,保留副局級,免去石碩紀委書記職務。
馬揚宣讀了院黨組對上屆臺領導班子的總體評價意見,充分肯定了上屆臺領導班子的工作成績,簡要介紹了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的工作經歷,對其任職能力給予較高評價。
孫曉明代表院黨組向郝晉新、李春來、薛隨建頒發了榮譽證書,感謝他們擔任臺領導期間,為中國天文事業、為院臺改革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常進代表新一屆領導班子感謝院黨組的信任,感謝上屆領導班子為國家天文臺創新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他代表新一屆領導班子鄭重表示,將堅定信念、砥礪德行,堅決貫徹黨中央和院黨組的決策部署,持續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崇高理想信念和國家的長遠目標落實到推動我國天文事業和國家天文臺跨越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抓住機遇、聚焦重點,扎實謀劃“率先行動”計劃第二階段任務,搶占競爭合作制高點,以實際行動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深化改革、提升能力,加快推進研究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構建團結奮進的文化氛圍,維護和諧有序的科研生態。他本人也鄭重承諾,將盡職盡責、勇于擔當,克己奉公、清正廉潔,全心全意為全所職工做好服務,為研究所貢獻全部力量。
會后,馬揚代表院黨組、北京分院分黨組/京區事業單位黨委向新老領導班子成員反饋了對上屆領導班子的考核和民主測評結果。
會議現場
國家天文臺新任領導班子與上屆領導班子成員合影
2020-10-22
國家天文臺科研人員借助“心電圖”揭秘富鋰巨星
鋰元素是宇宙中最早產生的元素之一,但它在多種天體中的含量均與理論預測存在較大的差異。鋰元素在恒星中的起源與演化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例如,宇宙中有一種被稱為富鋰巨星的天體,它們鋰元素的含量超過恒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針對這些天體中的鋰是如何產生的,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答案?!拔覀兘o恒星做了心電圖” ,論文的第一作者,國家天文臺閆宏亮副研究員介紹道“星震就像是恒星的心跳,能夠傳遞恒星內部的真實信息,就算兩者表面上看起來差不多,但紅巨星和紅團簇星的心臟是不同的” 。
鋰元素是宇宙中最早產生的元素之一,但它在多種天體中的含量均與理論預測存在較大的差異。鋰元素在恒星中的起源與演化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例如,宇宙中有一種被稱為富鋰巨星的天體,它們鋰元素的含量超過恒星演化理論值的上千倍。針對這些天體中的鋰是如何產生的,天文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答案。
北京時間10月6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發布了一項由我國天文學家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關于富鋰巨星真實身份的重要成果。借助我國重大基礎科技設施LAMOST巡天數據和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星震數據,研究團隊通過監聽恒星的“心跳”,發現絕大多數富鋰巨星其實都是紅團簇星,而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紅巨星。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的恒星演化理論,對最終解開鋰元素的起源之謎至關重要。
天文學家通過恒星監測恒星的心跳和分析它們的光譜揭秘富鋰巨星的真實身份 圖源:喻京川,北京天文館
恒星如同人類一樣,有誕生、成長、衰老及死亡等過程。太陽就是一顆正處于青壯年時期的恒星。不過,隨著恒星不斷發光發熱,其內部物質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并由此產生一系列改變。紅巨星和紅團簇星是恒星進入晚年后兩種不同階段,它們內部進行核反應的物質不完全相同,因此其結構和物理過程也具有顯著差異。
但如果僅從表面上看,天文學家很難判斷一顆恒星究竟是紅巨星還是紅團簇星?!斑@是因為兩種恒星在溫度和光度方面相差無幾,就像我們很難判斷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到底是70歲還是80歲一樣,只能根據經驗進行一個大致的估計,但并不一定非常準確”,該團隊的主要領導者之一,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對此解釋道。
紅團簇星和紅巨星內部結構示意圖。紅團簇星與紅巨星內部結構不同,紅團簇星內部是氦組成的核心在燃燒,而紅巨星的氦核心不燃燒,其外面的氫包層在燃燒。紅團簇星和紅巨星的初始階段在溫度、亮度上幾乎相同,很難區分。圖源:青木和光,日本國立天文臺
長久以來,天文學家認為,紅巨星內部劇烈的對流為鋰元素的產生創造了可能的條件,因此大部分富鋰巨星應該是紅巨星。但對此持懷疑態度的科研團隊通過我國LAMOST、日本昴星團等望遠鏡采集了大量富鋰巨星的光譜,并借助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對這些富鋰巨星的震動數據,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論。
“我們給恒星做了心電圖”,論文的第一作者,國家天文臺閆宏亮副研究員介紹道“星震就像是恒星的心跳,能夠傳遞恒星內部的真實信息,就算兩者表面上看起來差不多,但紅巨星和紅團簇星的心臟是不同的”。研究發現,超過80%的富鋰巨星是紅團簇星,而且不同類型的富鋰巨星在鋰含量、恒星質量等多個方面均與傳統認知存在著顯著差別。
“這些發現很難用傳統理論去進行解釋”,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國家天文臺施建榮研究員評論道,“由于內部物理環境不同,原有的理論并不適用于紅團簇星,我們需要盡快尋找到這一觀測現象的真實原因”。對此,論文通過觀測數據檢驗了雙星合并產生富鋰巨星的理論,認為這是一種有潛力的方向?!拔覀兛吹阶罱鼑H上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趙剛研究員說,“包括氦閃、雙星的合并、特殊的對流等等,雖然目前尚無定論,但下一步的關鍵就是去逐一檢驗這些理論,找到真像”。
據悉,該工作是由一個中國主導,包括來自日本、法國、荷蘭、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科研人員參與的國際團隊合作完成的。日方團隊主要負責人,日本國立天文臺青木和光副教授對此研究評價道“這些發現表明,在小質量恒星的演化過程中,仍然有一些未知的過程能夠顯著改變恒星表面的物質組成,說明亟待發展新的物理機制”。中方的參與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等。
在此研究中,多個望遠鏡的協同合作是取得成果的關鍵,除LAMOST和開普勒望遠鏡外,日本的昴星團望遠鏡、我國麗江觀測站的2.4米和1.8米望遠鏡均在觀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章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0-01217-8。
2020-10-06
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全尺度解析暗物質暈內部結構
北京時間2020年9月3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國家天文臺王杰研究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的一項重要理論發現。他們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采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跨越20個數量級)的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宇宙中約85%的物質成分是暗物質,其物質屬性和組成恒星、行星以及我們人類世界的普通物質截然不同。背景圖片里宇宙網格里的節點則是質量為太陽質量的星系團,而左下角里第二張放大的圖里最小的結構體則為太陽質量的地球大小的暗暈,其質量跨越20個等級。
北京時間2020年9月3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國家天文臺王杰研究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的一項重要理論發現。他們利用中國和歐洲的超級計算機,采用一項全新的多重放大模擬技術,在當前標準宇宙學模型下,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從最小的類似地球質量大小到具有最大質量的超級星系團(跨越20個數量級)的暗暈內部結構的清晰圖像。
宇宙中約85%的物質成分是暗物質,其物質屬性和組成恒星、行星以及我們人類世界的普通物質截然不同。這些暗物質受引力塌縮,形成的結構體則被稱為暗暈。而普通物質的氣體通過冷卻、聚集于暗暈中心,從而形成璀璨的恒星,星系以及整個光明的世界。宇宙中最大質量的暗暈是包含數百個亮星系的巨型星系團,其質量大約是太陽的百萬億倍,它們的屬性已經廣泛的被天文學家研究了。因為恒星和星系只能在比太陽重百萬倍的暗暈里形成,對于那些比這一質量小的暗暈,它們在整個宇宙演化歷史里一直保持“黑暗”。它們數量極多,人類卻對其知之甚少。根據目前流行暗物質屬性模型推測,宇宙中最小的暗暈質量可能和地球相當。
“因為它們的黑暗,我們只能依賴超級計算機通過模擬宇宙的演化來研究這些黑暗的超微暗暈?!眮碜試姨煳呐_的合作者高亮研究員說,“為了在整個宇宙的背景框架下研究只有太陽系大小暗暈的內部結構,我們需要開發一種全新的技術?!?br/> 來自中國、德國、英國和美國的國際研究團隊耗時5年,開發、測試模擬程序,并運行了一系列超級放大宇宙模擬,質量放大倍數跨越30個數量級(1后面30個0)。也即一百萬億億億倍。
“在宇宙中一個典型區域進行的這一超級放大模擬,需要利用八個‘放大鏡’接力去放大。其放大程度相當于在一張月球表面的圖片找到上面的一只跳蚤。想想如何逐次去配置每一個新的‘放大鏡’使新獲得的圖像和原來的一樣精確清晰就對我們模擬原初條件的精度和程序的精確度和可靠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這一挑戰是我們整個領域都從未遇到過的,也是我們從業以來所遇到的最艱難的一次?!眮碜訢urham大學的共同作者Carlos Frenk教授說到。這些超級放大的模擬使該團隊得以可靠并詳盡地研究從地球到超級星系團質量暗暈的形成、演化以及內部結構。
“人們一直猜測那些小的暗暈應該和我們熟悉的超大暗暈內部結構不一樣,但令人驚嘆的是我們發現所有質量的暗暈竟然均具有極為相似的內部結構——中心致密,往外逐漸稀疏,而大量的更小的暗物質團塊在其相對較外的空間環繞?!蓖踅苎芯繂T說到:“如果不知道比例尺,在圖像上幾乎很難區分一個巨大的星系團暗暈和一個只有地球質量大小的超微暗暈?!?br/> 這些新獲得的對小質量暗暈內部結構的認識將讓天文學家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去探測它們,比如引力透鏡,動力學和伽瑪輻射爆的監測。根據目前的一些理論推測,大量的暗物質粒子會在致密的暗暈中心相互碰撞,從而湮滅產生伽馬輻射爆?!拔覀兊慕Y果預測很大一部分輻射來自于那些因為太小而不能形成恒星的超微暗暈?!眮碜缘聡R普天體物理所的合作者Simon White教授說到,“未來的伽瑪射線觀測極可能捕捉到這些輻射信號, 從而讓我們一窺這些宇宙中的‘超級小矮人’的‘真容’。這將幫助我們驗證關于暗物質本質的假設——可能暗物質可能并不是我們想象的‘完全’是黑暗的?!?br/> 這一超級模擬在中國廣州天河2,英國Durham的COSMA,德國慕尼黑的超級計算機上完成。本研究共包括7位作者,來自中國、英國、德國、美國四個國家四家單位。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42-9。
圖一:藝術家對宇宙中具有不同質量的暗暈的想象圖。(喻京川繪制)
圖二:超級放大宇宙模擬里暗物質密度分布示意圖:圖中展示的是其中的兩次放大過程。背景圖片里宇宙網格里的節點則是質量為1e15太陽質量的星系團,而左下角里第二張放大的圖里最小的結構體則為1e-6太陽質量的地球大小的暗暈,其質量跨越20個等級。
2020-09-0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查看更多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紫金山天文臺
上海天文臺
上??萍即髮W
國家天文臺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國家天文臺新疆天文臺
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天文學會
中國天文學會
上海天文學會
南京大學天文系
中科大天體物理中心
北京聯合天體物理中心
北京大學天文系
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
世界數據中心天文中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
AstroWeb天文網址大全
斯特拉斯堡數據中心(CDS)
天體物理數據中心(CADC)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
馬普天體物理研究所(MPA)
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
美國NASA/ADS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
美國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所
國際天文界地址人名檢索
SCI Journal list
國家科技部
國家科技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
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
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
中國科技網
中科院科學數據庫
中科院國際會議服務平臺
中科院超級計算中心
中央政府采購網
中國科學院繼續教育網
131美女高清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