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
English
ARP系統
內網系統
首頁
單位概況
單位簡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成立于2001年4月,是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云南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烏魯木齊天文站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等兩臺一所兩站整合而成。 國家天文臺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集天文學基礎前沿研究、天文技術方法創新應用、地基與空間重大天文觀測裝置建造運行、國家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應用和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等“四位一體”的、世界一流水平的綜合性國家天文研究機構,引領中國天文事業實現新的跨越,為加快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應有貢獻,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做出中國貢獻。
【了解詳情 +】
臺長致辭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以下簡稱國家天文臺)成立于2001年4月,是適應國家基礎研究工作的需求,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中組建的由中國科學院天文領域原四臺三站一中心撤并整合而成的事業單位。國家天文臺融入了原北京天文臺,由總部及4個直屬單位組成,總部位于北京,直屬單位分別是云南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烏魯木齊天文站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同時,國家天文臺是我國天文領域的歸口單位,統籌安排我國天文學科發展布局,統籌管理大中型觀測設備運行和基地運行,統一組織承擔國家級大科學工程建設項目,負責科研工作的宏觀協調和指導,統籌優化資源和人員配置。
現任領導
臺 長:
常 進
黨委書記、副臺長:
汪洪巖
副臺長:
劉繼峰
趙公博
紀委書記:
歐 云
副臺長(兼):
趙長印
沈志強
白金明
宮雪非
王娜
歷任領導
黨的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
學位委員會
歷史沿革
大事記
直屬單位
云南天文臺
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新疆天文臺
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四類機構
中國科學院
天文大科學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
空間科學研究院
依托單位
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
監測與應用中心
中國科學院
南美天文研究中心
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
中國科學院大學
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組織機構
科研部門
光學天文研究部
射電天文研究部
星系宇宙學研究部
太陽物理研究部
空間科學研究部
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
應用天文研究部
院重點實驗室
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
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
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
空間天文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計算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FAST重點實驗室
觀測臺站
興隆觀測基地
懷柔觀測基地
明安圖觀測基地
西藏天文觀測基地
中阿射電觀測基地
冷湖基地
密云觀測站
武清觀測站
紅柳峽觀測站
烏拉斯臺觀測站
慕士塔格觀測站
管理支撐部門
黨政綜合辦公室
科技計劃處
工程項目處
人事處
教育處
條件保障處
財務處
紀檢監督審計處
信息化與科學傳播中心
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
投資企業
北京天宇星投資有限
責任公司
科研成果
獲獎
論文
著作
專利
軟件著作權
人才隊伍
院士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中科院青促會會員
黨建群團
國際交流
概況
合作項目
工作動態
教育培養
教育動態
導師介紹
博士后流動站
科學傳播
工作動態
科普基地
科學傳播資源
信息公開
信息公開規定
信息公開指南
信息公開目錄
信息公開申請辦法
信息公開報告
信息公開聯系方式
首頁
單位概況
單位簡介
臺長致辭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黨的委員會
黨委
紀委
學術委員會
學位委員會
歷史沿革
大事記
直屬單位
四類機構
依托單位
組織機構
科研部門
光學天文研究部
射電天文研究部
星系宇宙學研究部
太陽物理研究部
空間科學研究部
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
應用天文研究部
院重點實驗室
光學天文重點實驗室
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
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
空間天文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計算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
FAST重點實驗室
觀測臺站
興隆觀測基地
懷柔觀測基地
明安圖觀測基地
西藏天文觀測基地
中阿射電觀測基地
冷湖基地
密云觀測站
武清觀測站
紅柳峽觀測站
烏拉斯臺觀測站
慕士塔格觀測站
管理支撐部門
投資企業
北京天宇星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科研成果
獲獎
論文
著作
專利
軟件著作權
人才隊伍
院士
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中科院青促會會員
黨建群團
國際交流
概況
合作項目
工作動態
教育培養
教育動態
招生信息
學籍教務
培養評優
學位答辯
畢業就業
留學生
研究生會
導師介紹
博士生導師
碩士生導師
博士后流動站
科學傳播
工作動態
科普基地
科學傳播資源
科普文章
科普視頻
工具
信息公開
信息公開規定
信息公開指南
信息公開目錄
財政經費
信息公開申請辦法
在線申請-公民
在線申請-法人/其他組織
信息公開報告
信息公開聯系方式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
>
圖片新聞
新聞動態
圖片新聞
科研動態
綜合新聞
通知公告
學術活動
招聘
招生
圖片新聞
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確認南極冰穹A為地面最佳光學天文觀測臺址
北京時間2020年7月30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商朝暉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成果。依托安裝于中國南極昆侖站的自主研制設備,研究團隊首次測量并獲得了極佳的夜間大氣視寧度,證明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的光學天文觀測條件優于已知的其他任何地面臺址。這項研究成果確認了昆侖站有珍貴的天文觀測臺址資源,為我國進一步開展南極天文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感謝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龐小平、王詩云提供原圖。
北京時間2020年7月30日凌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商朝暉研究團隊的一項重大成果。依托安裝于中國南極昆侖站的自主研制設備,研究團隊首次測量并獲得了極佳的夜間大氣視寧度,證明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的光學天文觀測條件優于已知的其他任何地面臺址。這項研究成果確認了昆侖站有珍貴的天文觀測臺址資源,為我國進一步開展南極天文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圖1、夜間視寧度測量結果。峰值處表明自由大氣視寧度的中值為0.31角秒。
視寧度表征大氣抖動對望遠鏡觀測星象造成的模糊程度。在視寧度好(數值?。┑臈l件下,觀測恒星因為大氣湍流帶來的抖動比較小,所以照片上星象更加銳利清晰,對觀測暗弱的天體效率更高。在視寧度優異的天文臺,一臺小口徑望遠鏡的觀測能力,可以與其他地方的大望遠鏡相媲美。因此天文臺的選址,至關重要,而視寧度是最重要的參數之一。
昆侖站所在的南極冰穹A地區的地理和大氣條件表明,大氣湍流主要在近地表的邊界層,邊界層之上的自由大氣非常穩定,理論預計有很好的視寧度。這次的成果第一次用實測數據對冰穹A的視寧度進行了定量地科學統計和評估,并進一步證明了冰穹A的大氣邊界層很低,有利于未來的天文臺工程建設和成本控制。
圖2、工作現場照片。中間是DIMM的8米高的塔架,前面是15米高的多層大氣參數測量塔KLAWS-2G,其數據也用于了這項研究成果。右側的黃色集裝箱是PLATO-A的儀器艙。
研究團隊自主研制了昆侖視寧度望遠鏡KL-DIMM,于2018年11月參加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赴內陸昆侖站,于2019年1月現場安裝調試成功后立即投入觀測,并實現無人值守的越冬長期全自動運行,獲取了珍貴的夜間視寧度測量數據。數據表明,自由大氣視寧度的中值只有0.31角秒,最佳值達到0.13角秒,并且在離地面8米的高度,就有31%的時間可以獲得自由大氣視寧度;在離地面14米的高度,有近一半的時間可以獲得自由大氣視寧度。相比較而言,同在南極的冰穹C的邊界層高度中值在30米,比冰穹A難于獲得自由大氣視寧度。天文觀測對成像質量要求極高,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望遠鏡集中在夏威夷和智利北部優良的臺址上,視寧度一般在0.6-0.8角秒。冰穹A的天文觀測條件,明顯優于上述兩個地區,有望成為優秀的地面天文臺。
《自然》也為此項研究成果做了新聞發布。
昆侖站位于海拔4093米的南極冰穹A,國家海洋局組織的中國南極考察隊在2005年第一次到達這個地區,也是唯一從陸地到達這個地區的國家。自2007年參與南極昆侖站的內陸科考以來,中國天文界獲得了一系列天文觀測和臺址測量的成果。昆侖站冬季氣溫可以低至零下80度,在這里運行的設備要面對低溫、霜雪、有限能源和通訊等的多重挑戰。研究團隊基于南極天文多年的經驗積累,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研制了適應極低溫下運行的視寧度望遠鏡KL-DIMM,并在帕米爾高原的新疆天文臺慕士塔格觀測站進行野外測試和比對,確認了儀器的性能。KL-DIMM及其他設備隨第35次南極科考(2018/2019),安裝于冰穹A,成功地全自動越冬運行。安裝過程中,內陸科考隊克服了高原缺氧、低溫等各種困難,并且在現場維護更新了為天文設備提供能源和通訊的設施PLATO-A,這是澳大利亞UNSW科學家為冰穹A南極天文定制的系統。
圖3、南極昆侖站2臺冗余的視寧度望遠鏡及其8米高的塔架(安裝時照片)。
這項工作是基于KL-DIMM的數據,與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科學家合作完成。本研究共包括9位作者,參與單位包括國家天文臺、天津師范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 南極天文的發展一直得到自然資源部下屬的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尤其是赴內陸昆侖站的科考。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489-0。
圖4、南極地圖,顯示冰穹A、C、F,以及南極點、中山站和泰山站。感謝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龐小平、王詩云提供原圖。
2020-07-30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國家天文臺承擔重要任務
7月23日12時41分,搭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鸺w行約2167秒后,探測器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按計劃,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后,將進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始為期近7個月的奔火之旅?!疤靻栆惶枴碧綔y器將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并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在“天問一號”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際,中國科學院專門向國家天文臺發來賀信。
7月23日12時41分,搭載著“天問一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鸺w行約2167秒后,探測器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按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后,將進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始為期近7個月的奔火之旅?!疤靻栆惶枴碧綔y器將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并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
“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升空
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作為五大系統牽頭單位之一,負責抓總研制地面應用系統,負責科學數據的接收、處理、存儲管理等工作以及測控系統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的部分任務,后續還將組織開展科學數據的應用研究和火星科學普及工作。國家天文臺的科研工作者攻堅克難、奮勇拼搏,圓滿完成了發射前的各項研制建設工作,將繼續完成后續科學探測任務和科學研究工作,努力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的實現作出重要貢獻。
在“天問一號”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際,中國科學院專門向國家天文臺發來賀信。
國家天文臺:
欣聞天問一號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謹向你單位并參加工程研制建設的全體參研參試人員表示熱烈祝賀和誠摯慰問!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新的里程碑。作為我國行星探測的開篇力作,天問一號通過一次發射將開展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有望在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征等領域取得開創性成果,對增強我國的科技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在本次任務當中,你們發揚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潛心攻關,奮勇拼搏,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出色完成了我院承擔的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和VLBI測軌分系統等各項研制工作,實現了探測器發射和疫情防控兩個萬無一失、兩個全面勝利,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為我院做出了突出貢獻。
望你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以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為己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再接再厲,統籌做好后續奔火階段以及火星著陸后的測軌測控保障、有效載荷開機和科學數據接收任務,確??茖W探測和成果產出,為我院實現“四個率先”的目標和我國空間科學與行星探測事業創新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
2020年7月23日
2020-07-23
國家天文臺科研人員在暗能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 eBOSS國際合作組向全世界發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以國家天文臺趙公博研究員、王鈺婷副研究員分別為第一作者的兩篇暗能量研究方面的科學論文?;谀壳皣H上最大規模的星系巡天eBOSS項目,趙公博團隊開發新的理論及數據分析方法,利用兩類星系樣本的交叉關聯,在距今7億到18億光年的宇宙時空范圍內(該范圍此前從未被探索) ,成功測量了宇宙背景膨脹及結構增長率(見圖。趙公博解釋說: “此工作在11個標準差水平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是迄今為止依托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圖。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0日,eBOSS國際合作組向全世界發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以國家天文臺趙公博研究員、王鈺婷副研究員分別為第一作者的兩篇暗能量研究方面的科學論文。
基于目前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星系巡天eBOSS項目,趙公博團隊開發新的理論及數據分析方法,利用兩類星系樣本的交叉關聯,在距今7億到18億光年的宇宙時空范圍內 (該范圍此前從未被探索),成功測量了宇宙背景膨脹及結構增長率 (見圖1)。趙公博解釋說:“此工作在11個標準差水平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是迄今為止依托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圖2)。該研究發現eBOSS觀測數據支持我們此前發現的暗能量動力學行為。
星系巡天宇宙學的難點在于數據處理,特別是對于觀測統計誤差及系統誤差的分析。eBOSS是國際上首個在寬廣時空范圍內開展的多目標巡天,為開展交叉關聯分析創造了條件 (見圖3)?!敖徊骊P聯不僅可以減小統計誤差,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控制系統誤差,得到更加準確、可靠的結果?!?,王鈺婷說。
暗能量是目前宇宙的主體成分,揭示其本質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eBOSS國際合作組由包括國家天文臺在內的30余所國際一流天文研究單位組成。自2014年運行以來,eBOSS項目歷時6年,在紅移0.6到2.2之間,獲取了近100萬條星系光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結果,圓滿完成科學任務。
作為eBOSS國際合作組科學工作組負責人,趙公博自2015年起參與領導eBOSS項目的巡天觀測、數據處理及暗能量等前沿宇宙學應用研究。此研究為后續基于我國空間站望遠鏡, DESI, PFS等更大規模星系巡天開展暗能量本質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abs/2007.09011,
https://arxiv.org/abs/2007.09010。
圖1. SDSS星系巡天近20余年 (1998-2019) 以來宇宙探索示意圖。來源:eBOSS國際合作組。
圖2. 基于最新eBOSS觀測得到的暗能量組分限制。來源:趙公博等,(eBOSS合作組),2020。
圖3. 基于eBOSS 巡天數據得到的兩類星系的兩點關聯函數。來源:王鈺婷等,(eBOSS合作組),2020。
2020-07-20
河北省省委書記王東峰調研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
6月23日,河北省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一行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考察調研。他強調,河北省有關部門要大力支持配合國家天文臺工作,齊心協力提升我國天文觀測水平,為國家和民族天文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6月23日,河北省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一行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考察調研。河北省委,省發改委,承德市、興隆縣等省市縣主要領導,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趙剛、副臺長劉繼峰以及興隆觀測基地負責人等陪同調研。
趙剛介紹了國家天文臺有關情況以及進一步加強臺省合作的建議,興隆觀測基地、LAMOST運行發展中心負責人分別介紹了興隆觀測站基本情況和LAMOST望遠鏡運行發展情況。
王東峰實地了解了興隆觀測基地建設運行、望遠鏡天文觀測、科普教育等有關情況,商談了臺省合作事宜。他強調,河北省有關部門要大力支持配合國家天文臺工作,齊心協力提升我國天文觀測水平,為國家和民族天文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020-06-24
我國火星探測70米天線整體吊裝成功
為實現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來自4億公里距離之遙的微弱信號的數據接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天津武清站新建了70米天線( GRAS-4 )高性能接收系統。4月25日, 70米天線在天津武清成功進行了反射體的整體吊裝。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是完成火星探測器科學數據接收任務的關鍵設備。GRAS-4天線整體吊裝成功.
為實現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來自4億公里距離之遙的微弱信號的數據接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天津武清站新建了70米天線(GRAS-4)高性能接收系統。4月25日,70米天線在天津武清成功進行了反射體的整體吊裝。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是完成火星探測器科學數據接收任務的關鍵設備。
GRAS-4天線為輪軌式全可動卡塞格倫天線,工作頻段為S、X和Ku。該天線采用了主副反射面修正賦型技術和多頻段組合設計技術,在提高天線效率的同時降低了旁瓣電平,減少了系統噪聲,提高了抗干擾能力。GRAS-4天線于2018年10月開工建設,計劃于2020年竣工驗收??傊丶s2700噸,主反射面直徑70米,由16圈共1328塊高精度的實面板組成。
與探月任務不同的是,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數據接收模式由單天線接收改為多天線組陣模式,即GRAS-4天線將與北京密云站GRAS-1(50米口徑)和GRAS-3(40米口徑)、云南昆明站GRAS-2(40米口徑)等天線聯合觀測,以達到最大的接收性能指標,從而提高星地鏈路傳輸碼速率,為我國獲得更多的科學數據和更有顯示度的科學成果提供堅實基礎。
GRAS-4天線整體吊裝成功
GRAS-4天線建成后的效果圖
GRAS-4天線與火星探測器數傳通信示意圖
2020-04-26
國家天文臺聯合揭示星際來客“奧陌陌”起源
人類確認發現的第一個星際天體奧陌陌的起源剛被揭曉。通過使用超級計算機對天體近距飛越恒星過程中的結構和熱力學演化展開高分辨率的數值模擬研究,他們發現恒星的潮汐力會將天體撕碎成許多的細長型碎片,同時潮汐作用可使部分碎片的速度增大至超過恒星的逃逸速度,使它們成為星際天體。隨著我國和國際上各個巡天望遠鏡的建設和投入使用,未來將會在太陽系內發現更多的星際天體,到那時,我們將會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天體的性質,對星際天體的數量有著更精確的評估。藝術家描繪的奧陌陌潮汐撕裂形成過程(來源:北京天文館/喻京川)。
人類確認發現的第一個星際天體奧陌陌的起源剛被揭曉。
北京時間4月1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 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張韻博士與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林潮教授的研究論文,揭示了這類星際天體的形成機制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論文提出的新模型表明奧陌陌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統中恒星的潮汐作用撕碎并甩出的碎片,數值模擬結果首次全面系統地復現了奧陌陌的所有特征。
2017年10月,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闖入太陽系的系外小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其命名為“奧陌陌”(1I/‘Oumuamua)。作為人類觀測到的首個星際天體,奧陌陌的到來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奧陌陌獨特的性質也引發了學術界對原有星際天體形成和演化機制的重新討論。奧陌陌長約為100米,長短軸的比例為6:1–10:1,遠遠大于已知太陽系內小天體的長短軸比例,具有極其特殊的狹長外形。奧陌陌在運動過程中伴隨著快速旋轉,并且它的自轉軸不固定。
在奧陌陌被發現之前,現有的行星系統理論認為彗星更容易被其原有行星系統甩出,并且由于彗星比同尺寸的小行星更為明亮,可觀測到的星際天體應多為彗星。因此,天文學家希望利用觀測的手段驗證奧陌陌屬于彗星的猜想。但是,即便調用了幾乎所有的天文望遠鏡,人們都沒有發現它有向外噴射氣體和塵埃的跡象,從而推測奧陌陌是一顆小行星而非彗星。然而在對奧陌陌軌道數據進行統計研究后發現,只有引入一個相當大的非引力項才能使其軌跡得到合理解釋。彗星的向外噴氣行為能夠提供這樣的一個非引力加速度,但這似乎不能解釋擁有小行星外表的奧陌陌。而因太陽光壓作用引起的非引力加速度僅對具有超大面積-質量比的物體才有效——這需要奧陌陌具有超乎尋常的疏松結構。在奧陌陌消失兩年后,關于它的形狀和非引力加速度的謎團仍未解開,它的起源和成為星際天體的過程令天文學家們十分困惑,甚至有科學家猜測奧陌陌與外星生物存在有所關聯。
上:藝術家描繪的奧陌陌(來源:ESO/M. Kornmesser);下:張-林數值模擬得到的奧陌陌(來源:國家天文臺/張韻)
“奧陌陌的光譜性質顯示它在原來的行星系統中曾經受到恒星的強烈熱輻射,這個特征可以通過近距飛越恒星產生,而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可能使得奧陌陌的母體被恒星的潮汐作用撕裂,并將奧陌陌甩出原系統,”論文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張韻談到,“正是這一個最平凡的性質啟發了我們著手研究潮汐撕裂星際天體形成理論”。通過使用超級計算機對天體近距飛越恒星過程中的結構和熱力學演化展開高分辨率的數值模擬研究,他們發現恒星的潮汐力會將天體撕碎成許多的細長型碎片,同時潮汐作用可使部分碎片的速度增大至超過恒星的逃逸速度,使它們成為星際天體。這些碎片具有翻滾旋轉的特征,長短軸的比例大多數高于5:1,有些甚至能夠高于10:1。在潮汐撕碎過程中,這些碎片的表面因恒星熾熱灼烤而融化。當遠離恒星時,融化的表面重新凝結使得碎片的整體結構具有很強的粘結力,從而可以維持所形成的細長形狀的結構穩定性。恒星的熱輻射同時也會加熱這些碎片內部,使得它們體內的可揮發性氣體(如一氧化碳等)大量消耗殆盡。因此,它們的光譜性質具有小行星的特征并失去了明顯的彗星活動表現。同時,熱力學分析顯示,一些升華溫度較高的可揮發性物質(如水冰等)能夠在地下數十厘米處保存完好。在奧陌陌的太陽系短途旅行中,這些剩余的水冰可被太陽的熱輻射激活噴發,提供了所觀測到的非引力加速度。由于潮汐力的強度隨著恒星密度的增大而增強,這種潮汐撕裂現象能夠發生在密度較大的矮恒星附近。而對于太陽而言,其密度相對較低,不足以產生這樣的現象,因此太陽系內并未發現類似奧陌陌的小天體。
近距飛越恒星潮汐撕裂過程(來源:國家天文臺/張韻)
“類似奧陌陌的星際天體穿越太陽系不應該是一個偶然事件,從概率上估計,每個太陽系周圍的恒星系統平均至少可以產生百萬億數量級的類似星際天體,才能夠解釋奧陌陌闖入太陽系事件的發生概率?!睆堩嵮a充道。通過分析可能的母體來源及數量分布,他們發現從數千米直徑的彗星到地球大小的行星均有可能是類奧陌陌星際天體在被潮汐撕碎甩出前的母體,所產生的星際天體數量恰好可以解釋奧陌陌的出現概率。
隨著我國和國際上各個巡天望遠鏡的建設和投入使用,未來將會在太陽系內發現更多的星際天體,到那時,我們將會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天體的性質,對星際天體的數量有著更精確的評估。奧陌陌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共同負責人馬修·奈特評價道:“在奧陌陌之后,我們不得不徹底改變我們對于星際天體的認知。這項研究提出的星際天體形成機制出色地解釋了關于奧陌陌的所有謎團,我們期待在未來幾年內會發現新的星際天體,看看它們是否具有類似奧陌陌的性質將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是這樣,則可能表明這個機制描述的過程是普遍的”。
耶魯大學天文系教授格雷戈里·拉夫林表示,這項研究非常巧妙地運用行星系統演化過程的普遍現象解釋了奧陌陌所有的特征,顯示了星際間物質擴散的高效性,為人類理解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關鍵線索。由于這些星際天體在被甩出前反復經過原行星系統的宜居帶,組成生命的有機物質可能通過這些天體在星際間傳播,為人類探索生命起源的奧秘提供了新的思路。
藝術家描繪的奧陌陌潮汐撕裂形成過程(來源:北京天文館/喻京川)
2020-04-14
國家天文臺LAMOST DR7數據集正式發布
在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及相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 2019年6月, LAMOST第七年光譜巡天圓滿結束,這也是LAMOST開展中分辨率光譜巡天的第一年。經過9個月的數據處理及質量分析, 2020年3月31日,包含先導巡天及正式巡天前七年的LAMOST DR7數據集正式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中分辨率光譜巡天采用中、低分辨率交替進行的光譜巡天模式,即暗月夜繼續開展低分辨率光譜巡天,亮月夜進行二期中分辨率光譜巡天,大月夜進行高分辨率光譜觀測。發布光譜總數達到1448萬條:其中低分辨率光譜1060萬,中分辨率非時域光譜101萬,中分辨率時域光譜287萬。天文學家將基于LAMOST千萬光譜不斷刷新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在LAMOST運行和發展中心及相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 2019年6月,LAMOST第七年光譜巡天圓滿結束,這也是LAMOST開展中分辨率光譜巡天的第一年。經過9個月的數據處理及質量分析,2020年3月31日,包含先導巡天及正式巡天前七年的LAMOST DR7數據集正式對國內天文學家和國際合作者發布。
經過一年測試觀測,LAMOST中分辨率巡天策略、觀測目標及數據處理能力均已達到巡天要求,2018年10月5日,LAMOST二期中分辨率光譜巡天正式啟動,預計2023年6月結束。中分辨率光譜巡天采用中、低分辨率交替進行的光譜巡天模式,即暗月夜繼續開展低分辨率光譜巡天,亮月夜進行二期中分辨率光譜巡天,大月夜進行高分辨率光譜觀測。 因此,發布的DR7數據集中包括常規低分辨率光譜數據和中分辨率光譜數據兩部分。DR7共包括4926個低分辨率觀測天區,680個中分辨率觀測天區。發布光譜總數達到1448萬條:其中低分辨率光譜1060萬,中分辨率非時域光譜101萬,中分辨率時域光譜287萬。DR7高質量光譜數(S/N>10)達到1143萬條。同時,DR7發布數據中還包括一個約700萬組的恒星光譜參數星表,其中部分恒星首次增加了碳、鎂、鈣等12種化學元素的金屬豐度參數,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恒星參數星表。
具體的數據信息如下:
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為LAMOST DR7數據發布搭建了專門的數據發布平臺,科學用戶可登錄網站(http://dr7.lamost.org/)進行數據查詢和下載。
自巡天以來,天文學家利用LAMOST數據發表科研成果550余篇,引用5000余次。2019年共發表論文136篇,其中外國天文學家利用公開數據發表成果45篇,占33%,基于中分辨率光譜數據發表科研論文5篇。
上圖為LAMOST先導巡天和低分辨率巡天前七年天區覆蓋圖,下圖為LAMOST中分辨率光譜巡天第一年天區覆蓋圖。
2019年度代表性成果如下:1)在LAMOST數據中發現了一顆70倍太陽質量的恒星級黑洞,超過了理論預言的恒星級黑洞的質量上限。這一成果開創了搜尋恒星級黑洞的新方法,對現有的恒星理論提出了挑戰;2)首次在銀河系中發現低鎂的快中子俘獲過程元素超豐恒星,開創了用化學DNA識別銀河系中“星系際移民”的新方法;3)在銀河系暈中發現40余個子結構,首次得到了銀河系暈中大樣本子結構的六維參數信息,精確地展現出銀河系現在的結構及過去的吸積歷史;4)首次精確地描繪了銀河系外暈中人馬座星流的三位空間軌道分布;5)利用LAMOST光譜驗證了只有30%的類太陽恒星周圍存在“超級地球”,太陽系不存在“超級地球”屬于正?,F象;6)首次認識到場星雙星已不是原生狀態,而在誕生之初就發生變化;7)發現44顆富鋰巨星候選體,構建了目前國際上一致性最好、數據量最大的高分辨率富鋰巨星樣本;8)發現16032顆OB星,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準確度最高的OB星表,該星表已被作為基礎數據用于研究銀河系外盤年輕恒星的運動;9)發現6顆Oe星,為目前世界上僅發現的13顆Oe星樣本擴充了50% 的成員;10)證認42552顆類星體,其中17128個是被LAMOST首次發現,為研究類星體光譜變化、發現特殊類星體等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光譜數據;11)補充美國斯隆數字巡天項目缺失的星系光譜,湊成2400余對星系對,對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意義。
目前,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比利時、丹麥等國家和地區的141所科研機構和大學的937位用戶正在利用數據開展研究工作。LAMOST已進入中、低分辨率觀測的新時代。天文學家將基于LAMOST千萬光譜不斷刷新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2020-04-02
國家天文臺基于嫦娥四號測月雷達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的面紗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我國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發現。該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這一研究成果對于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項研究工作通過嫦娥四號測月雷達的直接就位測量,獲得了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的第一張雷達圖像、月表下物質的特性參數,以及濺射物內部地層序列。人類首次揭開了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并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我國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發現。該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這一研究成果對于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盆地內的馮卡門(Von Kármán)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馮卡門撞擊坑形成于前酒海紀,中心位置為44.45°S, 176.3°E,直徑約為186千米??觾鹊匦蜗鄬ζ教?,坑底被玄武巖填充,玄武巖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所覆蓋,并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
測月雷達好比是一臺給月球做CT的設備,它在2019年1月4日早上9點29分35秒開始工作。此次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前兩個月晝期間500 MHz的高頻通道雷達所探測的數據。和嫦娥三號相比,嫦娥四號測月雷達高頻通道的穿透深度是嫦娥三號的三倍多。研究團隊計算分析了月球淺層物質的特性參數,包括電磁波在月表下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介電常數、密度、損耗角正切和鈦鐵含量等。根據獲得的物性參數和雷達圖像,沿著月球車行走的106米的路徑,在深度40米的范圍內,識別出了三個不同次表層地層單元。第一單元為從月球表面到地下12米的細粒月壤,內嵌有少量石塊,此月壤層形成于多個撞擊坑互疊的濺射物之上,這些濺射物可能來自周邊的芬森(Finsen)和 馮卡門 L撞擊坑等。第二單元從地下12米到24米,這是雷達圖像上回波強度最大的區域,表明內部存在大量的石塊,甚至形成了碎石層和碎石堆,說明濺射物的沉積不僅僅是地毯式的鋪散,也會伴隨著物質之間的剪切、混合、挖掘以及二次撞擊坑結構擾動等復雜的地質過程。第三單元從地下24米到40米,雷達回波明暗交替變化,是不同時期、更古老的濺射物的沉積和風化產物。深度40米以下雷達信號微弱,高頻通道雷達信號已無法推斷其物質特性。結合區域地質歷史,推測在嫦娥四號著陸點附近,完整的月海玄武巖覆蓋在月表以下大于40米的深度。
這項研究工作通過嫦娥四號測月雷達的直接就位測量,獲得了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的第一張雷達圖像、月表下物質的特性參數,以及濺射物內部地層序列。人類首次揭開了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對月球撞擊和火山活動歷史的理解,并為月球背面的地質演化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國際科學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于北京時間2月27日凌晨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嫦娥四號著陸區地下分層結構
2020-02-27
國家天文臺舉辦2019年度工作總結表彰會
1月19日,國家天文臺舉辦2019年度工作總結表彰會。臺領導,院士,黨委委員、紀委委員,臺學術委員會委員,職代會常設主席團成員,各研究部主任及各科研單元負責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管理支撐部門負責人,中層以上領導人員,各黨總支、黨支部書記和職工代表共計26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主持。2019年是國家天文臺實施“十三五”時期“一三五”規劃的攻堅之年,全臺廣大干部職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院黨組重大決策部署,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引領,筑牢發展之基,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2019年優秀科研團隊代表上臺領獎.
1月19日,國家天文臺舉辦2019年度工作總結表彰會。臺領導,院士,黨委委員、紀委委員,臺學術委員會委員,職代會常設主席團成員,各研究部主任及各科研單元負責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管理支撐部門負責人,中層以上領導人員,各黨總支、黨支部書記和職工代表共計26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郝晉新主持。 會上,黨委書記、副臺長趙剛代表臺領導班子作了題為《凝心聚力,擔當作為,篤定前行,為建設國際一流天文臺而奮斗》的2019年度工作報告,重溫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家天文臺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和殷切希望,報告了本屆班子任期主要目標完成情況,回顧了2019年主要工作進展和亮點成效,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工作思路,明確了2020年重點工作舉措。各研究部負責人分別作了2019年度工作報告。 大會還對國家天文臺2019年優秀科研團隊和先進個人及2019年度質量管理、保密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 2019年是國家天文臺實施“十三五”時期“一三五”規劃的攻堅之年,全臺廣大干部職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院黨組重大決策部署,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引領,筑牢發展之基,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齊心協力,真抓實干,全年各項工作都邁上了新臺階,取得了新變化、新進展和新面貌,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 ? 2020年,國家天文臺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院黨組重大決策部署,著力抓好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成果產出,著力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著力加強全面從嚴治黨,圓滿實現“一三五”規劃目標,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和國家天文臺組建20周年。 黨委書記、副臺長趙剛做2019年度工作報告 2019年優秀科研團隊代表上臺領獎 隊代表上臺領獎
2020-01-20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
2020年1月1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 )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隨著性能提升,
2020年1月1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
FAST 是以南仁東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學家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設想,利用貴州省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建設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歷經5年半的艱苦建設,FAST團隊攻克了望遠鏡超大尺度、超高精度的技術難題,高質量按期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進入調試期。
國際傳統大型射電望遠鏡的調試周期一般不少于4年,而FAST巨大的接收面積使其結構系統更為復雜。FAST團隊經過2年的緊張調試工作,實現了跟蹤、漂移掃描、運動中掃描等多種觀測模式,數項關鍵指標超過預期,于 2019年4月通過工藝驗收并向國內天文學家試開放。FAST自試運行以來,設施運行穩定可靠,其靈敏度為全球第二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2.5倍以上。這是中國建造的射電望遠鏡第一次在主要性能指標上占據制高點。同時,FAST在調試階段獲得了一批有價值的科學數據,取得了階段性科學成果。
國家驗收委員會認為, FAST工程建設實現了多項自主創新,顯著提升了我國射電天文研究和技術水平,推動了相關產業技術的革新與發展,產生了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FAST綜合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對促進我國天文學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表示:FAST采用全新的設計理念,利用貴州省喀斯特洼地作為望遠鏡臺址,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FAST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實現了多項自主創新,顯著提高了我國相關學科、相關領域產業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
隨著性能提升,FAST科學潛力已初步顯現,目前探測到146顆優質的脈沖星候選體,其中102顆已得到證認。FAST已實現偏振校準,并利用創新方法探測到銀河系星際磁場。未來3-5年,FAST的高靈敏度將有可能在低頻引力波探測、快速射電暴起源、星際分子等前沿方向催生突破。國家天文臺正在進一步積極組織國內外有關專家,研究如何發揮FAST優良性能,加強國內外開放共享,推動重大成果產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2020-01-11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查看更多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發展中心(北京分院)
紫金山天文臺
上海天文臺
上??萍即髮W
國家天文臺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國家天文臺新疆天文臺
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
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天文學會
中國天文學會
上海天文學會
南京大學天文系
中科大天體物理中心
北京聯合天體物理中心
北京大學天文系
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
世界數據中心天文中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
AstroWeb天文網址大全
斯特拉斯堡數據中心(CDS)
天體物理數據中心(CADC)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
馬普天體物理研究所(MPA)
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
美國NASA/ADS
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
美國空間望遠鏡科學研究所
國際天文界地址人名檢索
SCI Journal list
國家科技部
國家科技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
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
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
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
中國科技網
中科院科學數據庫
中科院國際會議服務平臺
中科院超級計算中心
中央政府采購網
中國科學院繼續教育網
131美女高清视频在线观看